Key words Hubei Provience,tea,germplasm resources,use
湖北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70年代末,由省农业厅组织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全省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共考察了200多份优良单株的生物学特性,为我省茶树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1990年我所组织收集部分茶树地方品种资源,分别在本省不同气候条件的3个茶区布置了首批茶树地方品种区域试验[1]。本试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系统地摸清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经济性状及适宜推广种植的范围,为我省茶树地方品种审定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所用的茶树种质材料有11份(详见表2~表6),分别由本所、咸宁地区农科所、鹤峰县茶科所、五峰县茶科所、宣恩县特产局、宜昌县茶树良繁站提供。本试验以福鼎大白茶种为对照(CK)。1.2 鉴定内容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11.7m2,种植方式为双行排列,大行距130cm,小行距33cm,丛距33cm,每丛3株。各试验点基本情况如表1。各小区选取剪口下第一个腋芽6个,从早春芽头萌动起到一芽三叶展开止,每两天观察一次,目测各物候期(均以50%通过为标准),并计算相应≥10℃的有效积温。
定植后第3年打顶采摘,第4年正式开采,连续3年。严格以一芽二叶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采摘标准,春季制作烘青绿茶,夏季制作红碎茶,感官鉴定其品质。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鉴定抗寒性,评分标准为五级评分制。表1 试验点基本情况试验地点地理位置土壤状况常年气温(℃) 相对湿度(%) 常年雨量(mm) 经度纬度海拔(m) 类型肥力 pH 年平均最高最低湖北省果茶所(武汉) 114°07′ 30°18′ 24.7 红壤中等 4.8 16.7 40.1 -14.1 78 1250.0 咸宁地区农科所(温泉) 114°16′ 29°44′ 63.9 红壤中等 5.2 16.9 41.4 -15.4 78 1482.7 鹤峰县茶科所(走马) 110°25′ 29°44′ 970.0 黄壤中等 5.5 13.2 35.0 -14.5 82 1947.0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茶萌发期及生物学特性比较
连续4年对各品种的春茶萌发期观察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对福鼎大白茶而言,早芽中有五峰柳叶早、鹤峰15号、鄂南10号、宜红早、鄂南12号等;而鄂南4号、宣恩27号属发芽偏迟的迟芽种;其他品种均属中芽种(表2)。在发芽密度、一芽三叶百芽重、分枝角度、叶绿素含量等生物学性状也有一定差异(表3)。表2 新梢物候期及有效积温比较品 种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物候期(月-日) 有效积温(℃) 物候期(月-日) 有效积温(℃) 物候期(月-日) 有效积温(℃) 鹤峰6号 04-07 59.3 04-12 76.4 04-17 98.6 福鼎大白茶(CK) 04-02 43.5 04-06 65.5 04-13 84.6 鄂南10号 03-28 24.2 04-02 43.3 04-08 70.2 五峰柳叶早 03-26 22.3 04-02 35.4 04-09 69.2 宣恩65号 04-01 32.8 04-07 59.3 04-10 71.3 鹤峰15号 03-28 23.9 04-02 49.9 04-10 69.2 鹤峰40号 04-06 43.5 04-09 65.5 04-13 79.5 鄂南12号 03-30 31.8 04-18 45.5 04-12 73.7 鄂南4号 04-09 69.2 04-13 91.6 04-19 129.6 宣恩27号 04-09 73.7 04-15 108.3 04-19 135.5 苑香 04-06 65.5 04-13 91.6 04-17 98.6 宜红早 03-29 27.1 04-02 43.5 04-08 62.7
注:1)有效积温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之日到达该物候期前一天,这段时间内,每日平均温度减去10℃后之和;
2)以上有效积温为1993、1994两年平均值;
3)物候期为1993~1996年平均值。表3 各品种生物学性状及叶绿素含量品 种发芽密度(个/m2) 一芽三叶百芽重(g) 分枝角度(°) 叶绿素含量(mg/dm2) 苑 香 327.18 97.50 36.88 8.3308 宜红早 243.72 94.25 40.57 7.8157 福鼎大白茶(CK) 298.68 72.50 43.65 7.4851 五峰柳叶早 228.00 115.00 47.23 7.8439 鄂南10号 304.00 110.00 37.54 8.7409 鄂南12号 262.68 125.12 47.13 7.3057 鄂南4号 241.32 110.05 48.07 8.9203 宣恩27号 288.25 117.50 31.12 7.1263 宣恩65号 166.68 140.06 59.24 9.6379 鹤峰15号 344.34 77.50 45.03 8.0233 鹤峰6号 305.32 82.50 45.18 8.5615 鹤峰40号 328.28 115.09 47.36 8.2027 注:叶绿素含量采用POA-1叶绿素测定仪测定 2.2 鲜叶产量比较
各品种之间鲜叶产量有很大差异,其中鄂南10号、鹤峰15号、苑香鲜叶产量比CK种分别增产37.74%、33.90%、32.0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4、表5),五峰柳叶早虽比福鼎大白茶增产12.96%,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品种比对照减产。表4 小区鲜叶产量比较品
种小区产量(kg) 平均(kg) 比CK±(%) Ⅰ Ⅱ Ⅲ 鄂南10号 16.86 19.31 25.04 20.40 +37.74 鹤峰15号 21.31 20.12 18.07 19.83 +33.90 苑 香 17.65 19.30 27.73 19.56 +32.07 五峰柳叶早 16.73 18.92 14.53 16.73 +12.96 福鼎大白茶(CK) 14.24 13.81 16.37 14.81 鄂南4号 12.05 16.82 13.43 14.10 -4.79 鄂南12号 12.94 13.70 14.62 13.75 -7.16 鹤峰6号 13.43 10.50 16.35 13.43 -9.32 宣恩65号 12.96 13.12 13.27 13.12 -11.41 宜红早 11.86 12.82 14.14 12.94 -12.63 宣恩27号 8.23 9.59 13.81 10.54 -28.83 鹤峰40号 10.37 8.43 10.00 9.60 -35.18 表5 供试品种平均产量多重分析 (单位:kg) 品
种小区平均产量差
数鄂南10号 20.40 鹤峰15号 19.83 0.57 苑 香 19.56 0.84 0.27 五峰柳叶早 16.73 3.67* 3.10 2.83 福鼎大白茶(CK) 14.81 5.59** 5.02** 4.75** 1.92 鄂南4号 14.10 6.30** 5.73** 5.46** 2.63 0.71 鄂南12号 13.75 6.65** 6.08** 5.81** 2.98 1.06 0.35 鹤峰6号 13.43 6.97** 6.40** 6.13** 3.30 1.38 0.67 0.32 宣恩65号 13.12 7.28** 6.71** 6.44** 3.61* 1.69 0.98 0.63 0.31 宜红早 12.94 7.46** 6.89** 6.62** 3.79* 1.87 1.16 0.81 0.49 0.18 宣恩27号 10.54 9.86** 9.29** 9.02** 6.19** 4.24* 3.56* 3.21 2.89 2.58 2.40 鹤峰40号 9.60 10.80** 10.23** 9.96** 7.13** 5.21** 4.50* 4.15* 3.83* 3.52* 3.34 0.94
注:*P<0.05,**P<0.01 2.3 制茶品质比较
采摘一芽二叶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春季制作烘青绿茶,夏季制作红碎茶,经3年的品质综合鉴评,苑香、鹤峰40号、鹤峰6号、鄂南4号、宜红早及五峰柳叶早等品种绿茶品质综合得分高于CK种,而红茶品质较优的品种只有鹤峰15号、鄂南10号(表6)。表6 毛茶品质感官鉴评结果品
种烘青绿茶红碎茶品质评语给分品质评语给分苑 香嫩绿明亮,栗香持久,鲜爽 93.00 乌欠润,红尚亮,浓厚 82.00 宜红早清香,清爽,嫩绿,嫩绿明亮 88.87 尚乌润,红亮,尚高,尚爽 84.70 鹤峰6号嫩绿明亮,栗香持久,鲜爽 91.50 乌较润,红欠亮,甜香,浓烈 88.00 鹤峰15号黄绿明亮,花香持久,醇尚爽 87.27 较乌润,红尚艳,甜香尚持久,浓烈 93.00 鄂南10号黄绿欠亮,清香,醇厚 85.17 尚乌润,红亮,甜香,浓厚 92.25 五峰柳叶早嫩绿明亮,栗香,鲜尚爽 88.83 尚乌润,红尚艳,甜香尚持久,尚浓 91.00 宣恩65 泛黄,清香,浓涩 83.50 乌尚润,红尚艳,甜香尚持久,尚浓 90.50 福鼎大白茶(CK) 黄绿明亮,栗香,醇厚 88.17 尚乌润,红亮,甜香尚持久,尚浓 91.00 鄂南4号嫩绿明亮,栗香,鲜尚爽 89.33 乌欠润,红尚亮,甜香较持久,浓厚 88.00 鹤峰40 嫩绿明亮,嫩香持久,鲜爽 92.33 欠乌润,红亮,甜香欠纯,尚浓烈 81.00 鄂南12号嫩绿明亮,清香尚持久,醇厚 87.33 乌润,黄红尚亮,甜香较持久,醇厚 85.65 宣恩27号嫩绿明亮,清香欠持久,鲜尚醇 87.33 较乌润,红尚亮,甜香较持久,醇厚 89.00
注:品质给分为1994~1996年连续3年感官鉴评综合得分 2.4 抗寒性比较
连续5年早春对各品种的寒害调查结果,宜红早、鄂南10号、鹤峰6号抗寒性较弱,与CK种相比,差异达极显著。其余品种抗寒性虽与CK种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表7)。表7 各供试品种寒害情况品种宜红早鄂南10 鹤峰6 五峰柳叶早苑香鄂南12 宣恩65 鹤峰40 鹤峰15 CK 鄂南4 宣恩27 级别 2.2** 2.1** 1.8** 1.4 1.4 1.3 1.2 1.2 1.2 1.1 1.0 1.0 注:**P<0.01 3 结论
我省现有茶园面积11万hm2,而茶树无性系普及率1998年只占总面积的2%(张德才,1999),绝大部分茶园因品种混杂、良莠不分及其他原因逐渐进入衰老期,使单位面积产量、品质呈下降趋势。据报道,我国在茶叶生产增值的技术因素中,良种要占20%~40%[2]。近年来,无性系良种在茶叶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有关部门及广大茶农所认识。在发展茶园时,一些地方不惜重金到外省引进良种,由于路途遥远及各品种的适应性差异等诸多原因,使许多良种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结果事倍功半。因此,选育适应本省栽培的地方良种是各级领导及茶树育种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笔者经多年试验,完成了我省首批茶树地方品种区域试验任务,为茶树良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苑香、鄂南10号、鄂南12号、宜红早等良种,正在各地发挥应有的效益。3.1 苑香(鄂茶1号)
为省级良种。灌木型、中叶类,发芽期中偏早,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2.07%。制绿茶品质优异,具有嫩绿明亮、栗香持久等特点。芽叶深绿、叶绿素含量较高,分枝能力强,树势较披张,发芽密度适中,持嫩性强。扦插成活出圃率高,繁殖系数大。在栽培上应注意幼年茶树及时进行定型修剪,但定剪高度应掌握在20cm左右,不宜过低。种植园大行距不宜小于150cm,成龄茶园要适时作好清蔸亮脚。母本园留养插穗应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否则枝条分枝过多,影响剪穗率。可在广大茶区推广种植。3.2 鄂南10号(鄂茶2号)
为省级良种。灌木型,中叶类,早芽种,芽叶黄绿,生长势强,节间较短,分枝密度中等,持嫩性较强,一芽一叶期比福鼎大白茶早5d,比福鼎大白茶增产37.74%。虽绿茶品质不及福鼎大白茶,但可利用早生优势,早春制作高档绿茶,后期制作的绿茶可与其他品种拼配,或作其他茶类调整。该品种由于生长期较长,常带有少量正常芽叶或嫩梢越冬,易受冻害。成龄茶园可采取秋茶强采,或晚秋进行轻修剪等措施,以减轻冻害。幼苗移栽要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成活率。宜在江南茶区或小气候较好的其他地区引种。3.3 鄂南12号(鄂茶3号)
为省级良种。灌木型,中叶类,早芽种,一芽一叶期比福鼎大白茶早3d。叶色绿,分枝适中,树姿较开张,发芽整齐且芽叶持嫩性强,常年可采制高档绿茶,制绿、红茶品质均较好。早期产量接近福鼎大白茶,但后期产量有上升趋势。抗寒性较好。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种植[3]。3.4 宜红早(鄂茶4号)
为国家级良种。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一芽一叶期比福鼎大白茶早4d。芽叶黄绿,持嫩性较强,树姿半开张,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制茶品质较优,可利用早生的优势,制作高档绿茶,以利提高经济效益。抗寒性不及福鼎大白茶,尤其是倒春寒年份容易受冻害。新建茶园可采用双行条栽,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促进早成园。适宜在江南或小气候较好的其他地区种植。3.5 鹤峰15号
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一芽一叶期比福鼎大白茶早5d。芽叶黄绿,发芽整齐,分枝较直立,芽叶持嫩性虽不及福鼎大白茶,但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3.89%,红、绿茶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抗寒性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成龄茶园应及时采摘,以利下批茶的萌发。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种植。3.6 五峰柳叶早
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一芽一叶期比福鼎大白茶早6d左右。芽叶黄绿,夏季略紫。生长势强,分枝较直立,比福鼎大白茶增产12.96%。红、绿茶品质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可在全省范围内种植。3.7 宣恩27号
小乔木型,小叶类,中芽种,芽叶绿,分枝角度小,树姿紧凑,发芽密度适中,持嫩性强,夏、秋季正常芽叶比例较大,宜常年采制高档茶。制红、绿茶品质较优。早期产量不及福鼎大白茶,但后期产量有上升趋势。新建茶园宜采用双行条植,加大种植密度,促进早成园。幼年茶树定剪高度 不宜超过15cm,以便促进分枝扩大树蓬。宜在全省名优茶产区推广种植。3.8 宣恩65号
小乔木型,大叶类,早芽种,分枝角度大,树姿开张,发芽密度小,芽叶深绿,叶绿素含量高。芽头粗壮,一芽三叶百芽重可达140g,芽叶持嫩性和抗寒性较强,适制红茶,早期产量不及福鼎大白茶。该品种属自然三倍体,花而不实。幼年茶树应及时定型修剪,可促进分枝密度的增加。适宜在红茶区种植。3.9 鹤峰40号、鹤峰6号及鄂南4号
以上三品种属高香型品种,制绿茶品质优异,均可在我省的高香绿茶区引种种植。同时,为今后品质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贾尚智:男,46岁,农艺师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武汉 430209 参考文献 1 贾尚智,闵彩云.湖北省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报告.茶叶,1998(1):15~17 2 虞富莲.中国茶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3 贾尚智,许淑琼.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开发利用.贵州茶叶,1998(3):9~10 收稿日期:199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