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归经】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调经活血,止痛,收敛。用于闭经,痛经,白带,胃痛;外用治黄水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根烤出汁搽患处。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巢﹐现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壁上有朱德题刻的“大红袍”三字﹐由岩缝渗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支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椭圆型﹐叶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货稍厚面发脆﹐嫩芽略壮﹐显亮﹐深绿带紫。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茶树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茶树,生长于武夷山九龙窠最后一窠岩脚下。大红袍茶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
大红袍属半发酵茶﹐由于茶树长在岩石间﹐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别于其它茶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其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名丛”﹐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
关于大红袍茶树名称由来,民间传说颇多。传说中在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也有的说某朝一位皇太后患病,终日肚疼鼓胀,卧床不起,遍请天下名医,用尽灵丹妙药,均不见效。后天心庙老方丈得知便献上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代他前往武夷山谢恩。大臣到武夷山后便将大红袍披在神茶上,并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但更多的人认为大红袍茶树是因为早春时节,叶芽勃发,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远望宛如一件件大红袍覆盖树冠而得名。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目前,大红袍茶树仅有四株。
复合茶树(composite tea plant)
两个品种茶树经嫁接后形成的茶树。一个高产的砧木能够使一个品质优异的无性系增加产量而不损害品质。嫁接以芽接法、短穗嫁接法等效果为最好,取材和培育较简便,容易成活。芽穗和砧木枝梢的质量要求以半木质化、腋芽未开展的枝梢最合适。在扦插后的第12周开始拆除砧木上捆缚的薄膜带,于插扦后第20周再在砧木上回剪1次,剪到与接穗上的腋芽相齐为止。一般在愈合体形成后就可独立生活。在苗圃中的成活率一般为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