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的历史
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的绝世名品,仅清康雍乾三朝宫中有少量生产,专供皇室御玩,存世极为珍罕。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在拍卖场上的“天价”,许多都是由珐琅彩创造的。早在1999年,一只直径6厘米的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就拍出了1891万元的高价,而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这些“明星中的明星”,更是令“珐琅彩”三个字出尽了风头。

图:珐琅彩菊花艺术坛
中国瓷器的顶峰
珐琅彩是康熙的创意。据史料记载,康熙在看了铜胎画珐琅后生出一个点子:能不能画在中国的瓷器上?康熙爷的灵机一动,竟然成就了中国瓷器史上最顶级的品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珐琅彩瓷器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到烧制技术,都是最精湛的,达到了陶瓷艺术的顶峰。
珐琅彩对胎的要求极为讲究,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浆米胎”。在如此细密的胎质上施釉,釉色洁白,表面没有桔皮釉、疵点、棕眼等,真可用“白璧无瑕”来形容。
珐琅彩所用之料在当时极为珍贵,在雍正六年以前完全靠从国外引进。其化学成分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五彩、斗彩,烧在瓷器上,显得细腻、清雅、端庄,浓重而有玻璃感。珐琅彩色彩丰富,有很多在康熙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包括胭脂红、粉红、锑黄、砷白、茄皮紫以及标准的蓝彩等。比如珐琅彩中的黄彩为锑黄,用氧化锑等配制而成,特点是乳浊而不透明,而中国传统黄彩釉只有铁黄一种,透明而不乳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