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玩的标准是什么?
石玩的标准是什么?我要十分遗憾地告诉大家,不是“质、形、色、纹”。直截了当地说,“质、形、色、纹”只是鉴别和品评石玩优劣的工作平台,是确立石玩标准的逻辑层面,而不是“标准”本身。设若可以把“质、形、色、纹”作为石玩的标准,首先碰到而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质”要是什么质?“形”要是什么形?“色”要是什么色?“纹”要是什么纹?概括来说,什么样的“质、形、色、纹”的石头才是合于“标准”的石玩呢?该不是只要有“质、形、色、纹”的石头就是合于“标准”的石玩吧?
石玩界,谁都知晓米芾曾经提出了赏太湖石的四字标准——瘦、皱、漏、透。这是从“形”和“纹”的层面上讲的。可能,太湖石的“质”和“色”没有太多的区别,也就用不着有什么要求了吧。但是,中华石玩在当今的普及面达到了空前的广泛,人们赏玩的石种也越来越多,米芾虽然著名,但他那几个字已经不够用了。不用说,当今玩石,需要寻找和确立新的标准。这是石玩发展从无序到有序的必然要求。对此,石玩界还是比较早地就注意到了应在石玩的“质”和“色”方面提出要求;而米芾关于“形”和“纹”的标准,也似乎不能适应当今多石种的评量。本来,想到这一步,是完全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思维。离“真理”,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且,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湖北宜昌的姜祚正先生就已经踏上了这“真理”的一级台阶。文字记载,我是在《石趣》的第3期上看到的,姜祚正先生提出了“欣赏三峡奇石,应抓住‘坚、鲜、全、颠’这四个重点”的“赏石的标准”。当时,正是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名人名家藏石展”的时候,我相信,所有到场的“名家们”,都得到了这一期的《石趣》。
可惜的是,姜先生把他提出的这四字标准,限定在了欣赏三峡奇石的范围。该不是姜先生束缚了大家吧?今天,我们再把姜先生提出的这四字标准,放在“质、形、色、纹”的工作平台上,作一番分析解剖,看看,姜先生的标准有没有放大的可能。
关于“坚”,姜先生的文中是说清楚了的,是指向石玩的硬度。以此为标准,石玩的硬度应该趋向于高为优,姜先生概括为一个“坚”字。无疑,这是放在石玩的“质”的层面上分析的。从确立石玩的标准的意义上讲,石玩的质,是可以概括地由石玩的硬度来表示的。至于硬度高,还会有些什么外在的、物理的、文学的等等表现,大家还可以尽情地发掘。好比找矿,在同一个层面上,就是同层面的含量。在思维和认识方面,在同一个层面上,才会有“共同的”语言。现在,“共同的层面”找到了,这个层面的标准,姜先生概括提出的这个“坚”字,我以为,适用于“所有的”石玩的品评。因为只是“概括”,一个“坚”字,还不能细化硬度指标的所有含义,还有待我们在质的工作平台上去完善它。这就叫做“进一步的工作”。
关于“形”,对应性地讲,姜先生说的“全”、“颠”应在这个层面。“全”是指的石玩的完整性,具有基础性的要求。以“颠”字品评石玩,我感觉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把这个字作为标准,却可以提升玩石的境界。可惜姜先生当时,还只是捕捉到了一种感觉,我不知道姜先生以后有没有作出进一步的阐释。不过,这个“颠”字,可是石玩标准中值得大做文章的概念。形象地讲,“颠”字里面含有十分丰富的矿藏。如果说,石玩值得什么什么的品味玩味,其中一味,就是这个“颠”味。由此可见,“颠”的工作平台,却不只在一个“形”的层面上。它的工作平台,应该更多地放在“势”的逻辑层面上去。只有在“势”的逻辑层面上,才可能细细地品出石玩的“颠”味来。
石玩的“势”是什么呢?它是与“质、形、色、纹”并列的确立石玩标准的一个工作平台和逻辑层面。如果大家也有所注意的话,《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名《石玩标准及其确立的逻辑层面》(以下简称“标准一”)的文章,那里面,提出了“势”的概念。“势”也是一个与“颠”一样有着深邃含义和丰富内容的概念,容作专章表述。
关于“色”,是否就概括为一个“鲜”字,我的意见是还可以讨论和研究,或者是赋予“鲜”字以完备的内容。或者,对象弄清楚了,或者,予对象还有所分别,而不同石种却也有不同色的要求,等等,因此是,石玩标准,不是非要搞成顺口溜。
石玩的“纹”,也是内涵丰富的层面,与“形”有其兄弟姐妹的关系。不仅如此,虽然“设立”了各自的工作平台,但是其“工作关系”,却会不断出现逻辑的交叉。于是,“标准一”概括性地提出了“奇、巧、怪、美、韵(注:该文当时表述为‘灵’)”的石玩标准#p#分页标题#e#。该文有所阐发,这里就不赘述了。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五字标准”,在每一个字,都仍有深挖的价值和必要,特别是“韵”字,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颠”,就是“韵”的其中一味。
听说,有人要“制定”,或者是“统一”,或者叫“制订统一的”石玩标准。但是,这并不终结人们关于石玩标准的发掘和发展,也不能排除各种“标准”的百花齐放,只要有道理,“个人的意见”也终有为大家接受的那一天。而制订“统一标准”,却是不可不吸纳时代的研究成果。任何学科的作法,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