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推论,没有任何文字的直接记载,主要是根据有关传说及考古和民族学资料所作的可能推测。这一茶树栽培的发生和最初发展情况,我国古籍虽然未能为其提供直接的论据,但它记载的早期茶叶史料所反映的奇怪现象,倒可作为上述推论的某种印证。秦汉以前,我国古籍中关于茶的记载很少,有也是一字半句,对当时的茶业,根本看不出什么眉目。可是到西汉王褒《僮约》,可以说是豁然开朗,所记“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一下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川茶业生气盎然的情景。我国早期茶叶史料这种断缺又突乎其来兴盛的这种情况,与我们上面所说的我国茶业最初长期局限在边陲一隅,秦汉时随封建经济的发展首先在四川兴起的论点,是互可印合的。
我国古籍对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一般都是晚于现实,低于现实的,从它们的产生到见诸记载,往往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以,古籍中关于某项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并不是这项技术形成和产生的最早年代;它不是源,而是流,可以也只能作为当时社会所达到的水平的一种根据。
三国以前,我国古籍中没有任何茶作知识和栽培技术的记载。如果把对茶树外部形态的认识,也可纳入茶树栽培技术知识的范畴的话,那么,我国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可上溯到西晋的《广志》。广义地说,我国古籍对茶作技术知识的记载,是从描述茶树的形态特征开始的。但是,可能是因为我国古代种茶人没有文化,文化人不谙种茶,古籍中最初对于茶树形态的记载,从西晋开始,一直到唐朝陆羽《茶经》才叙说完整。这里,不妨将这方面的资料摘录于下。
①《广志》(西晋郭义恭著,原书佚):“茶,丛生”;②东晋郭璞《尔雅》苦荼注:“树小如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③桐君录》(原书佚,约成书于5世纪):“茶花状似子,其色稍白”;④《述异记》(传说为梁天监时任。著):“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⑤《魏王花木志》(据考,可能是后魏元欣撰,原书佚):“茶,叶似子,可煮为饮”;⑥《茶经》(唐陆羽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