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2:2006年中国特种茶出口金额及增长率
国际市场上有机茶货源紧俏,供不应求,年均以25--30%销量剧增,有机茶价格比现在系统管理方式所生产的普通茶叶要高出80%--300%,而我国,到二十一世纪初仅有20多个生产单位获得了有机茶颁证,巨大的有机茶买方市场迫切希望产茶大国中国的有机茶货源保障。因此,国际市场巨大需求空间和有机茶丰厚利益,就是我们项目建设的根本取向,也是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为我们贫困山区提供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所以,开发有机茶既是竹山县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生态环境、培植财源的主要方向,也是发展茶业、振兴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世贸时尚的朝阳产业。
图表3:2006年中国特种茶出口单价及增长率
国际上有机茶生产于80年代,始于斯里兰卡,随后印度、肯尼亚等国家相继出现有机茶园和有机茶生产。我国的有机茶生产始于90年代初,后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世界有机茶产销量为6000吨左右,主要是红茶,约4000吨,其次是绿茶,约2000吨,还有少量有机乌龙茶。
目前,有机茶主要销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约5-10%,茶叶不到1%,有非常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欧盟国家是有机农业的发源地,大多数有机农产品基本能满足需要,但是这些国家都不产茶,有机茶必须依赖进口。近几年来,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包括茶叶贸易公司,有机食品贸易公司和其他贸易公司在内,都有国外客户求购有机茶,特别是有机绿茶。
目前有机食品在欧美等国家食品市场上,特别是超级市场等主流销售渠道销售出现跳跃上升。根据欧盟有关有机认证机构和贸易商提供的信息,有机茶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有机茶价格也非常有吸引力。事实上我国的有机茶出口局面尚未打开,有机茶产地与市场间的渠道十分不畅。1998年以前,出口到欧盟市场上的有机绿茶主要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生产的,至今仍然有斯里兰卡客商从中国进口有机绿茶,然后再名以斯里兰卡有机绿茶出口到欧盟市场。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0年6月荷兰颁证组织到浙江临安东坑、裴后茶园进行了有机考察并颁证,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1997年以来,有机茶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茶叶主产区的浙江、江西、安徽、云南、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先后有50多个县开展有机茶开发,建立有机茶基地100000多亩。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
目前我国的有机茶开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私营企业或茶叶专业户+出口公司型、出口公司主导型、政府推动型等。
浙江省是有机茶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开发早,企业和茶农热情高,出口公司开发国际市场积极,政府引导及时、措施有力。浙江省1997年有机茶产销量仅有8吨,1998年50吨,l999年300吨,2000年达到1000吨。特别是浙江省农业厅联合省供销社在20个重点产茶市县实施“有机茶工程”后,2005年全省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期茶园)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超过10万亩和5000吨,2006年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3万亩和8000吨,同时建立起科工贸农一体化的有机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体系形成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检测认证管理等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5年内,预计拉动全省茶叶产值提高10%左右,茶农增收2亿元。
图表4:浙江省历年有机茶产量及增长率
江西省是另一个有机茶开发较快的省份,有了相当的有机茶产销基础。为加快形成规模生产的能力,江西省农业厅也在组织实施有机茶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省建设一批有机茶生产基地,三年后全省有机茶产量达到4-5千吨,五年后达到6-8千吨,产值达2亿元,相当于目前全省毛茶的总产值。
安徽省也非常重视有机茶开发,特别是在屯绿主产区黄山市休宁县,选择位于新安江源头的流口山区,进行有机茶开发试点,在组织模式上,形成从茶——加工企业——贸易商的有机茶开发产业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福建省十分重视绿色食品茶叶的开发,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福建省部分企业正在将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开发结合起来。此外,湖南、湖北、云南等省也在积极开展有机茶开发……
本报告运用国内外有机茶生产现状及国际进出口贸易数据、国内各区域有机茶发展现状、种植加工模式等对比分析了有机茶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并运用产业生态化理论,通过对我国茶叶产业现状的深入了解,分析了有机茶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有机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模式。报告对如何推进有机茶产业生态化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有机茶产业生态化建设的若干对策,为企业、政府决策部门和管理者发展有机茶产业提供科学、权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