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特别是春茶,这时茶树体内贮藏物质丰富,气候温和,温湿条件优越,茶树萌芽力强,新梢生长旺盛,高峰期明显,如开采期掌握不当,易造成顾此失彼,养在采老,不仅使茶叶品质低劣,收益降低,而且会影响树势和全年茶叶的增产。根据各地的经验,一般红、绿茶区,采用手工采摘的,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夏秋茶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要开采。采用机械采摘的,春季有70-8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夏秋季有60%左右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为适宜开采期。
茶树的营养芽因着生部位不同,萌发迟早、生育速度也就不同。所以除掌握好开采期,按标准及时采外,还必须进行分批采摘,先达标准的先采,未达标准的等长到达到标准时再采。采批之间的间隔期,即采摘周期的掌握,也非常重要,是保证鲜叶品质,促进茶芽不断萌发,实现优质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采摘周期的长短,采摘批次的多少,应视茶树新梢生育状况和采摘标准而定,气候条件好,肥培水平高,树势旺盛,新梢生长迅速的,采摘周期宜短,采摘批次要多;茶类对鲜叶原料嫩度要求高的,采摘周期要短,采摘批次要多。一般红、绿茶产的制茶区,用手工采制的,春茶的采摘周期以4-7天为宜,春茶前期采摘名优茶或高级红、绿茶的,采摘周期应缩短到2-4一。夏秋茶的采摘周期以5-8天为宜,据浙江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一般春茶分6-8批采,夏茶分5-8批采,秋茶分6-10批采,全年采摘20批左右为宜。
秋季停止采茶的日期,俗称封园期。封园期迟,有利当年增产,但不利于树势培养和翌年增产;反之,如封园早,对当年秋茶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却有利树势培养和翌年茶叶增产。
封园期的迟早,应视环境条件和茶树长势而定。如冬季气候温暖,肥培水平高,树势旺盛,春夏季已留养适量新叶的,原则上可采到最后一轮新梢为止;若冬季气温低,易遭冻害,肥培水平低,树势弱,以及春夏留新叶不足的,则应提早封园,我国华南茶区,一般可采到立冬前后,地处边缘热带的海南省产茶区,可终年采茶,无所谓封园期;江南茶区可采到寒露霜降,江北茶区可采至处暑到白露。
③留叶采 指在采摘芽叶的同时,把若干片新生叶子留养在茶树上,这是一种采养结合的采摘方法,具有培养树势、延长采摘期和高产期的功效,是合理采摘的中心环节。
各地的研究和实践都证实,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留叶过多过少都是不适宜的。过多的留叶,虽可使茶树树冠长得高大广阔,但却导致树冠郁闭,叶片重叠,特别是树冠中下层叶子的光合效率大大削弱,而有机物质的消耗相对增加,致使分枝少,发芽稀,花果多,经济产量反而较低。如留叶过少,尽管在短期内可促使早发芽,多发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由于同化面积小,光合产物少,使茶树呈饥饿状态,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平衡遭到破坏,生理机能逐渐衰退,根系和枝干不断枯死和缩小,产量急剧下降,茶树未老先衰。在科学实验中,多以叶面积指数,即单位面积上茶树叶面积总量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来衡量留叶的适宜度。各地研究的结果是,茶树适宜的留叶范围,叶面积指数在2-4之间。青年茶树,叶面积指数在4以下时,茶叶产量有随叶面积指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壮龄茶树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为3-4,而老年茶树叶面积指数2-3时产量较高。在生产实践中,各地的经验认为,留叶数量以树冠的叶子相互密结,见不到枝干为适度。
茶树哪一个季节留叶为好,应视树龄树势情况和气候条件而定。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留叶对当季和下季茶叶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对隔季产量才有促进作用。因此,春季留叶有利秋茶增产,夏季留叶有利于次年春茶增产,秋季留叶.看利于次年春夏茶,特别是夏茶的增产。这是因为留叶的当季,不仅因留叶而减少了产量,而且留下的幼嫩新叶在生长成熟之前,其生理上的特点是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自身的消耗总是大于积累,尽管叶面积增加了,而实际可用于茶芽萌发、新梢生长的营养物质却相对减少了,势必会对当季和下季产量产生一定影响。不同留叶时期对全年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试验结果不尽一致,多数研究资料表明,夏季留叶有利于全年增产,这时气温高,留叶后叶片成熟快,生理机能也最活跃,光合作用强度大,积累的有机物质多,可为翌年春茶的增产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但具体在什么时候留叶为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我国多数产茶区,春季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照适当,并有根部贮藏物质的大量供应,新梢发得多,持嫩性强,能采收较多的优质茶叶,以采为主的成年茶树,要多采叶少留叶,以春季后期,夏季前期的5-6月间留叶为宜。以培养树冠为主的幼龄茶树和刚更新复壮的茶树,则应以4-5月间多留叶为好,因旺盛生长的春梢,更有利于树冠的培养。幼龄茶树还应视春季留叶的状况,再在夏季适当留叶.老年茶树,育芽能力弱,新梢短小,春夏季留叶采摘较为困难,宜少采或不采秋茶,在秋季集中留养。边茶留叶(桩)的时期,也以夏季或早秋为好,结合边茶采割进行。如四川的南路边茶,在6-8月采割,不过立秋;西路边茶略早些,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采割,不过夏至。湖南的黑茶和老青茶,一般也在5-8月采割两次后留叶养树。
打头采摘法
留叶采摘方法很多,大体可归纳为打顶采摘法、留真叶采摘法和留鱼叶采摘法三种。
打顶采摘法亦称打头采摘法,是侯新梢展叶5-6片叶子以上,或新梢即将停止生长时,摘去一芽二:三叶,留下基部鱼叶及三、四片以上真叶,一般每轮新梢采摘一、二次。采摘要领是采高养低,采顶留侧,以促进分枝,培养树冠,这是一种以养树为主的采摘方法。
留真叶采摘法亦称留大叶采摘法,是当新梢长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时,采去一芽二、三叶,留下基部鱼叶和一、二片真叶,留真叶采摘法又因留下数量多少、留叶时期不同,分为留一叶采摘法、留二叶采摘法、夏季留叶采摘法等多种。这是一种即注意采摘,也注意养树,采养结合的采摘方法。
留鱼叶采摘法俗称留奶叶采摘法,是当新梢长到一芽一、二叶或一芽二、三叶时,采下一芽一、二叶或一芽二、三叶,只把鱼叶留在树上,这是一种以采为主的采摘法。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树龄树势、气候条件,以及产制茶类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留叶采摘方法,并组合运用,才能取和良好的效果。
幼年茶树,主枝明显,顶端优势强烈,分枝稀少,是茶树的培养阶段,就采用打顶采摘法,一般幼年茶树树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树高超过40厘米,新梢长到一芽五、六叶以上时,采去一芽二叶,留下三、四叶。经第三次定型修剪后,骨干枝已基本形成,但树冠尚未定型,仍需培养,宜采用打顶采摘和留二叶采摘法。当树超过50厘米,新梢长到一芽四、五叶时,采一芽二叶,留二、三叶在树上。
混合采摘法
当树超过60厘米,树幅超过80厘米时,树冠已初步形成,宜采用春留二叶、夏留一叶,秋留鱼叶的采摘法,当树冠高度超过70厘米,树幅达120厘米左右时,树冠已基本形成,茶树由青年过渡到壮年期,进入成龄阶段的旺采期,采摘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多采优质茶叶,延长高产年限,应贯彻“以采为主,采养结合”的原则,宜采用留一叶和留鱼叶相结合的采摘法。具体的采法,各地经验不一,各有千秋,有的4-6月留一叶采,7-10月留鱼叶采,有的6月或5-6月留一叶采,其时期留鱼叶采,有的则全年基本留鱼叶采,在春茶或夏茶后期集中留养一批不采。但进行深修剪后的成年茶树,为复壮树冠,培养权势,修剪的当年应适应多留些叶子,一般采用春、夏季留二叶,秋季留一叶的采摘法。衰老茶树,生机已逐渐衰退,育芽能力日益减弱,二、三对夹叶大量出现,产量低,品质差,需进行更新复壮。在树冠复壮前,多采用春夏季留鱼叶采,秋季停采留养的方法,更新复壮的茶树,经台刈、重剪后,新梢生长旺盛,顶端优势强烈,但分枝少,树冠稀,需经3-4年的培养,才能形成广阔的树冠,更新后的第一、二年,也要像幼年茶树一样,采用打顶采和留二叶采摘,第三、四年要少采多留,采用留二叶和留一叶相结合的采摘法,当树高超过70厘米,树幅达120厘米左右时,方可按成年茶树的采摘方法进行采摘。
茶叶采摘在茶叶生产中是一项颇费工本的劳作,一般要占茶园管理用工的5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不少茶区出现采茶劳力十分紧张的问题。并随着劳动工资的提高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整,茶叶生产成本日益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因此,实行机械采茶,减少采茶劳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当前茶叶生产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对采茶机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未期,近30年来,研制并提供了生产上试验,试用的多种机型。工作原理均属于切割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刀式三种。以动力形式分,有机动、电动和手动三种,以操作形式分,有单人背负手提式,双人抬式两种。先后研制成功,达到要可在生产中实用水平的机种近10种,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的JW-325型机动往复切割式采茶机、DC-1型水平旋转刀式采茶机、4CSW-910型双人采茶机,上海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4CW-34型机动往复切割式采茶机和SG-1型手动滚切割式采茶机,长沙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湘茶400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等。
机械采摘工效与茶树冠的平整和长势情况,机械性能,以及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关系密切,一般单人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二人操作,台时产量达50-75公斤鲜叶,可比人工采摘提高工效10倍以上。双人抬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三人操作,台时产量达200-300公斤,可比人工采摘提高工效30倍以上。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在大生产条件下,每采200公斤鲜叶的成本,双人抬茶机和单人手提机采茶机可比手采分别节约成本近90%和70%,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报道,在亩产200公斤干茶以上的茶园中,机械采摘的劳动生产率为手工采摘的38.5倍;每50公斤鲜叶的采摘费用,手工采摘为机械采的8倍左右。据广东的实践经验,生产50公斤红碎茶,从田间管理到加工成为成品茶,约需劳动用工27个,其中采茶用工12个,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机械采茶,可减少11.5个劳动日,相当于减少42.59%的劳动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都证实,实行机械采茶是降低茶叶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各地的研究数据表明,机械采摘会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吉产量和品质带来一定的影响。茶树经连续几年机械采摘后,新梢密度迅速增加,密集于树冠表层,展叶数逐渐减少,叶层变薄,生长势削弱的速度要比后工采摘的快。需通过深修剪和加经强肥培管理来解决。机采初期,对茶叶产量影响较大,机采一、二年后,影响转小,甚至没有影响,已形成采摘面的茶园影响小,未形成采摘面的茶园影响大,对春茶影响大,而对夏秋茶反有增产效果。机采对鲜叶产量的影响,主要是漏采所造成的。解决的途径,除通过修剪技术,培养平整的树冠外,在机采初期,采用机采和手采和手采相结合的采摘方法,效果很好,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的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其余采用手采,均比全机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机采鲜叶的质量,一般要低于手采。主要存在芽叶破碎、混杂和老梗老叶三大缺点,只能加工成中档以内的茶叶,这个问题较为突出,机采对鲜叶品质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机具本身、茶树条件和操作技术等三个方面,据研究,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最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水平旋转刀式其次,完整芽叶为40一55%,最差的为螺旋滚切式采茶机,完整芽叶只有30-40%。操作技术熟练,掌握采摘时期和剪切部位适当,老梗、老叶以及芽叶破碎率均可减少,鲜叶匀净度则可提高。茶树条件与机采鲜叶质量关系甚为密切,从长远角度来看,选育并建立发芽势、持嫩性强,发芽整齐、品质优良的无性系茶园,是一项战性的措施;从近期来看,应运用修剪技术,加强肥培管理,平整树冠,培养树势,为适应机械采茶,提高机采鲜叶质量创造条件。
实现采茶机械化是今后的方向,但目前已推广使用的,还只是少数地区个别茶场,要全面推开尚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研制提供质量可靠、性能良好的采茶机机种;其次,应对现有茶园进行技术改造,并着手新建立一批品种优良,适于机械作业的现代化茶园、为实行机械化采茶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三,应建立一整套社会化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机具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