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十五”计划期间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业现代化从何入手?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只能是用现代科技和市场机制,改造、提升烟、糖、茶、胶等传统产业。这里需要突出强调一下振兴
茶叶。目前云南茶业产值不算大,只有十几亿元,但茶业在云南经济社会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首先,
茶叶是“衣食万户”的产业。全省大多数地方都种茶,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达1 300万,许多地县的财政收入来自茶税。其次,云南贫困山区面积大,人口多,贫困群众吃盐穿衣,供孩子上学,主要靠
茶叶收入。对他们来说,脱贫靠
茶叶,致富也要靠
茶叶。第三,
茶叶是成千上万的农户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直接走向市场经济的产业。生产无污染、高质量的
茶叶打入国际市场,是一条现实的出路。在云南振兴茶业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甚至可以说云南振兴茶业具有优越条件的。生态条件好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地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而湿润,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通畅,使
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内含物积累高。早春回温快,春茶上市可以比闽、浙
茶叶早一个月以上;采摘周期长,有利于均衡生产。云南
茶叶生产以资源采集型为主,开垦山坡地种植,基本无污染,农药残余量低,
茶叶品质高,甘醇回味,经久耐泡。云南具有生产高品质
茶叶、建设世界一流茶区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种质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37个种、3个变种茶组植物中,云南有33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25个种和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云南广袤的高原、山谷、丘陵上生长的不同类型的大茶树和古茶园,以及省茶科所建立的现代茶树资源圃,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树资源活体园。云南独有的大叶茶种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茶树品种,其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的小叶种。生产历史悠久云南
茶叶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宋以来得到大的发展,明清时代逐步形成的
普洱茶成为茶中珍品。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名牌产品,形成了广大的市场,也创造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云南
茶文化。茶园面积很大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45万亩,采摘面积207万亩,均居全国第一位。科研力量较强省茶科所设在勐海,有科研人员200多人,建立了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着800份种质资源,培育出“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思茅茶树良种场有科研人员18人,经营试验茶园1 000亩,建场18年来共繁育良种苗木2 000多万株,推广到全省100多个点,成为科研、生产、加工的种苗基地。云南农业大学设有
茶叶专业,培养高等
茶叶技术人员。一些地区的农校也设有
茶叶专业,培训中等专业人才。经营机制较新农业现代化要靠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80年代中期的“三结合一体化”到今天的农业产业化,云南省茶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思茅地区以“三结合一体化”形式建设的15万亩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型大茶园和加工厂,已初步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年创产值超亿元。这些不断创新、成长的
茶叶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为
茶叶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前景好据专家预测,
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世界
茶叶市场前景较为乐观,有机茶增长较快,年均增幅25%以上。国内消费潜力更大,目前人均年消费我国只有300克,低于世界500克的水平。近年来,全国各地到云南采购
茶叶十分活跃,包括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广西横县年产5万吨茉莉
花茶,其中80%的茶胚来自云南。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在出口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年自营出口1万吨,创汇约2 000多万美元,发展外向型
茶叶经济有较大的潜力。茶业振兴十策云南茶园面积全国最大,
茶叶产量全国第三,发展潜力不小,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几年在重点发展烟草、矿产、生物、旅游产业的同时,对茶产业发展思路、指导思想、技改、投入等重视不够,科技含量低,单产低,品质差;加工工艺落后,名茶少,品牌杂;缺乏营销手段,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落后,销售环节多,税赋相当重,
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效益不佳。整个茶业生产没有标准,形不成规模,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参与国际
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困难和差距是潜力所在,挑战和风险是动力之源,云南茶产业正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机。振兴云南茶产业应当采取以下十项对策:第一,观念更新,茶业振兴观念更新要着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观念,茶业要完全着眼于全国和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是从只见
茶叶不见文化的观念转变为以
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观念。第二,减轻税赋,宽松环境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云南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茶业和其他一切事业发展的关键。减轻税赋,是为茶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首先要采取的重要措施。第三,大力推广良种茶树 世界茶园平均亩产66.7公斤,肯尼亚达143.3公斤。我国平均亩产51公斤,福建最高为73公斤,而云南仅为36公斤。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在茶树栽培上实施一场革命,即扩大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并对茶园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实现
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
茶叶创造坚实的基础。第四,积极发展有机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价值下跌,但是有机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所谓有机茶,是在无任何污染的地方,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
茶叶。由于有机茶完全保健,色、香、味俱佳,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比一般名茶要高出30~50%。第五,依靠科技,建立标准科技进步,是
茶叶产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
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我们要尽快建立
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历史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确立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措施,形成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生产为基础的
茶叶生产标准,这对于创制名牌茶品,扩大滇茶市场,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益的茶产业具有重大意义。第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茶叶生产经营体制是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现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为核心的“三结合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已在全省产茶地区推广开来,但要进一步完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改制力度,对国有、集体茶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只要有利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用什么形式都应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
茶叶大集团加快发展,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七,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为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对天然的保健饮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趋之若鹜。要适应这种可能无限扩大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
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的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拉长茶的产业链,做强做大茶产业。同时,在茶业结构的调整中,要与发挥云南热区、花卉、天然药物的优势紧密结合,开发香
花茶、草药茶、保健茶的产品和市场。第八,创造名牌,开拓市场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场。浙江因为有“龙井茶”这个名气,2.73万吨的名优茶创产值14.8亿元,平均每公斤18.85元。
普洱茶、滇红是云南的名优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尽快建立技术质量标准,创造和发展
普洱茶、滇红系列的名牌产品,抢占市场,提高效益。世界
茶叶市场有一个新的动向,即
茶叶交易中心从消费国转向生产国,我们国内也有这个趋势,目前全国主要茶区都建立了产地批发市场,仅浙江就有40多个。而云南作为产茶大省,市场建设相当滞后,专业市场刚刚起步,有场无市,无序竞争,严重制约着云南茶业的发展。因此,在
普洱茶产地、滇红产地建设
茶叶批发市场,培育和壮大昆明中心城市
茶叶的绿色批发市场,建立
茶叶网络的电子商务绿色市场,举办全国
茶叶交易会名优茶展销会,制定鼓励开拓
茶叶市场的奖励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是云南茶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发挥我省
茶叶的优势,紧密结合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开拓
茶叶的绿色国际通道,立足积极开拓内销市场,恢复东欧及穆斯林国家市场,大力拓展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全面进行营销创新。第九,走出去,引进来,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建设开放型、外向型茶园,发展“定单茶”、创汇茶,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第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茶产业是云南最有希望的产业之一,只要引起重视,加大投入,发展优势就会变成经济优势。弘扬
茶文化茶香的隽永,
茶文化的典雅,使中华文明更具韵味和魅力。片片清丽香纯的
茶叶,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妙载体。要振兴茶产业,必须弘扬
茶文化。
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经济起飞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
茶道迅速崛起成为“国礼”;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大兴茶礼,国家级进茶仪式表演者多达54人;我国台湾、香港位列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四小龙”行列,中华茶艺在两地兴起,香港的“无我茶会”有5 000人参加,显示出中华
茶文化的巨大魅力。随着中国向新的世界经济强国迈进,中华
茶文化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中华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在社会、人文、哲学、宗教、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医药、保健、工艺、考古等广泛领域。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有史以来爱茶者既有帝王将相,又有平民百姓;既有文人雅士,又有凡夫俗子;既有汉族
茶文化,又有少数民族
茶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
茶文化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融汇成丰富多彩的中华
茶文化。民众创造了
茶文化,名人提高了
茶文化。8世纪后期的陆羽写下《茶经》,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唐代诗人卢仝写下了传唱千年的《茶歌》;陆游写茶诗三百篇,苏东坡伴着紫砂茶壶吟诗挥毫;乾隆皇帝四次造访西湖茶区,加封“御茶”18株;著名作家老舍酷爱茶艺,留下名剧《茶馆》;毛泽东喜欢以茶会友,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诗篇。
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但
茶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
茶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相契合。诗人韦应物说: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卢仝的《茶歌》,更道尽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信息时代,风云变幻,节奏紧张,关系复杂,人们非常需要松弛神经,调适心灵,升华精神。茶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对人心有一种特别的陶冶作用。通过
茶文化的熏陶,“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升华人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弘扬
茶文化,要做的事情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设新茶学,发展茶馆、茶艺。茶馆、茶艺是
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充分收集整理我省古朴浓郁的民族茶艺,结合利用现代的茶馆、茶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茶对人心的调冶作用,是通过人和茶、茶器、茶境的联系过程而实现的。泡茶、品茶是一种别致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敬、清、和、静的状态,并与壶、杯、茶、水、境发生物我两忘的沟通。在这里,泡茶者和品茶者都处在一种特殊的审美状态中,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远空灵的乐曲,人们的心灵从现实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进入理想的茶艺境界。另一方面,高雅、清静的茶馆也成为人们访亲会友、交流信息、会谈商务的理想之所。 ——茶园、茶厂、茶店、茶馆、
茶叶公司,都要以
茶文化为魂,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 ——发展茶旅游。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旅游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云南许多旅游胜地有神秘的古茶林,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要把古茶树林作为自然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态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保护利用起来,通过重振“茶马古道”的
茶文化品牌,发展茶旅游。茶旅游应当做到“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购”。这是扩展
茶叶市场的重要方式。 ——培养
茶文化人才;进一步加大滇
茶文化的宣传,塑造滇茶新形象;举办
茶叶节和
茶文化研讨会,扩大国际交流,开拓国际市场;建设
茶叶博物馆,普及
茶文化知识。念好“茶经”,弘扬
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国际大通道,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云南社会将更文明,云南山河将更美好。(责编:李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