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茶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 2014-07-14 浏览 51391 次
多边形、较大,细胞核小而成解体状,5月中旬形成原胚,6月中旬形成心形胚和鱼雷形胚,最后形成成熟胚。随随着胚和胚乳的发育,整个胚珠发育为种子。珠被成为保护新形成的孢子体的种皮。

1.5果实及种子的发育

未受精的子房在花后一周内陆续脱落,受精的子房鳞片脱落,在宿存花瓣的保护下渡过冬季,逐渐发育为蒴果,子房形成果皮,胚珠形成种子,每个子房室内虽有胚珠多数,但最后每室只有1~6个胚珠形成种子。陈永忠等对油茶主要良种的标定植株进行了果实生长和含油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果实体积生长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油茶果实质量的增加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O月下旬2个高峰期;油茶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随果实生长逐渐增加,年周期内存在2个增长高峰期。

2种问杂交亲和性的研究

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是植物生殖生物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为植物杂交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8O年代以来,国内对油茶物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因素也影响其杂交亲和性,如参与杂交的父本与母本亲缘关系的远近,花粉的质量、花粉与柱头的识别、花粉在柱头及子房中的行为、杂交亲本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配对行为等_。陶源等以宛田红花油茶(C.polyodontaHow)为母本,毛瓣金花茶(C.pubipetalaWan.etHuang.)为父本杂交,获得子一代,表明此杂交成功。周盛等口胡对普通油茶(C.olei"Abe1.)、江西小果油茶(C.meiooarpaHu.)、越南油茶(C.vietnamensisHuang.exHu.)等5个物种进行了种问杂交试验,表明杂种子一代的可孕性比其亲本的可育性显着下降。杨志玲等以山茶属红山茶组内4个物种及22个品种为杂交亲本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花粉质量对不同物种或品种杂交亲和性有明显的影响。杨志玲等开展了山茶属红山茶组物种间及其红山茶起源的品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2年杂交试验表明:红山茶组3对物种正反交组合之间均存在一定的亲和性。杨志玲等。以长瓣短柱茶与浙江红山茶杂交,获得山茶远缘杂交时花粉管在花柱中行为,为今后山茶属植物远缘杂交育种提供了一些基础资料

3生殖工程的研究

目前,油茶生殖工程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油茶离体器官操作。现主要在子叶和幼胚离体培养上已成功地诱导出生长正常的植株。颜慕勤妇于1980年报道的,主要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出了体细胞胚,通过体细胞胚形成了再生植株,其后隆振雄和卢天玲也分别采用油茶未成熟子叶和幼胚离体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再生植株。2002年,中南林学院毕方铖等对油茶的茎段、幼胚、子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诱导,获得再生植株。张智俊等和彭秋发等分别以油茶子叶为外植体,对其诱导产生的体细胞胚形成进行细胞学结构观察,初步揭示了油茶体细胞胚的起源和大致的发生过程。在油茶花药离体培养上,已有一些人进行了初步探索。李建安等口在小果油茶及广宁红花油茶进行花药培养的对比试验中,油茶花药培养获得了高达94.67的诱导率。张日清等以8个油茶物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低温预处理对各个油茶物种花药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闻丽等L3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和不同培养条件对油茶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丁植磊等[4妇对12个油茶物种进行了花药培养试验,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进行了初步研究。上述研究为进一步的油茶花药培养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4结语

油茶生殖生物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研究重点只是在单纯的形态描述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在油茶生殖生物学的研究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油茶有性生殖研究过程中,油茶精卵结合的动态研究,可为油茶细胞融合奠定基础;油茶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进一步为油茶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油茶生殖工程中,攻克花药培养的瓶颈--建立雄核发育体系,可为油茶培育新品种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对油茶有性生殖过程(传粉、受精和胚胎发生等)的完全控制将会成为现实,这必将会使油茶丰产栽培和育种工作更紧密地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完成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

1  2  3  4  5  6  7  8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