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
日期:2015-06-11 浏览:206次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

当福建省第一批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正式启用的日子来临,也就意味着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有了一个标准而规范的场所。

“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性”,汲取了天地自然之精气的武夷山,在制师精湛的制技艺下,成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口感和风韵。每每品饮武夷岩茶,当那岩骨花香的韵味弥漫身心时,总是不由得感叹武夷先人的高深智慧,武夷人的高超技艺。

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国家作为叶制作技艺中唯一的项目,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制机械的普及和岩茶产量的提高,岩茶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工业化,传统的手工制场面及制作工具已无法全部再现。熟练掌握这种手工制作技艺的人占武夷山制人的比例很小很小。

基地的建立,也让叶启桐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愿望初步实现。他的心里,多年以来,一直都有一个愿望:有那么一个地方,不仅可以展示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各道工序,还可以让有志于学习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人,有一个学习平台。

“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就是保住中国文化的根。”叶启桐曾经表示。在坚持传统和叶产业化发展上如何取舍,叶启桐的观点是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对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护。而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手工技艺,其生命力依附于实际的操作,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失去生命力,成为干枯的标本。

2015年4月,武夷岩茶春茶开始制作,同时,基地开始启用。基地位于武夷山市高星公路旁,四周溪水环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岛,岛上风景优美。沿着石板路往前,绿意葱茏,流水潺潺,溪边有一处木头搭起的台子,这里是欣赏周围景色和品茗的最佳去处。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空气中弥漫的那份恬静、安逸的味道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在这儿可以观赏到美丽的园风光,能体验采的乐趣,还可以体验制技艺,真正感受叶制作全过程,让爱之人对武夷岩茶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基地负责人、武夷山市其云岩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季素英表示,基地占地25亩,园遍布基地四周,友们可以随意穿梭于一排排的树间,呼吸着新鲜空气,尽情享受着春天带来的生机。

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影子,从晒青架到做青间,每一项都是严格按照标准化来建设;从大红袍的采摘、摇青、炒青到毛焙干,全部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

“这个基地,我师傅每年都将开展至少一次的制技艺传授活动。”作为叶启桐的徒弟,季素英为师傅的愿望实现感到由衷的喜悦。

季素英表示,如今,叶进入了“机制时代”,手工坚守者甚少。她希望基地能够成为宣传和展示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的窗口。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天心永乐寺 正岩牛栏坑 下一篇武夷岩茶的茶友 “不登天游,武夷..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福建南平:"印象大红袍"开始选秀
...
05/19武夷岩茶价格行情表
...
04/14武夷岩茶价格行情表
...
03/25武夷岩茶价格行情表 
...
03/03武夷岩茶价格行情表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