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紫砂村:五色土里好风光
江苏宜兴紫砂壶村:五色土里好风光
——来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系列报道(三)
今年以来,丁蜀镇紫砂壶村的喜事不断:由邵顺生监制生产的世博壶陆续在上海、北京、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作品得到国内外客户好评;由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投资的艺术馆建设已接近尾声,白墙黑瓦的水乡风格初露端倪;“紫砂壶一条街”规划新鲜出炉,勾勒了紫砂壶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条由文化带动经济、经济文化双赢的发展之路在该村逐渐形成。
紫砂壶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代中期以来,这里的村民就一直从事紫砂壶业,几百年来巨匠、大师辈出,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紫砂壶第一村”。近年来,紫砂壶村在积极拓展历史文化优势,在本村紫砂壶工艺代代相传的基础上,推波助澜,用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在效应日益凸现。
紫砂壶结缘世博由来已久,上海世博会开幕前,紫砂壶艺人邵顺生便成了紫砂壶村里的热门人物。去年,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委托有关机构专程来我市确定紫砂壶特许工艺品,紫砂壶村当之无愧成了特殊来客们的首选之地。他们遍访了大师、高工,最终确定了邵顺生。由邵顺生创作的“中国馆”紫砂壶合斗壶和世博六合提梁壶,果然令人眼睛一亮。在通蜀路的一侧,由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投资兴建的个人艺术馆也在紧张施工,即将成为自徐秀棠大师的长乐弘陶庄、鲍志强艺术馆之后,紫砂壶村里的又一新亮点。如今,紫砂壶村里独特的紫砂壶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陶艺工作者们都希望扎根在紫砂壶的源头,更好汲取紫砂壶艺术养分,创作兴业。
在陶艺工作者积极传播紫砂壶文化之时,紫砂壶村党总支书记杜其松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把文化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强村中脱颖而出的法宝,一直是他的追求。杜其松认为,紫砂壶制作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应该是手工成型技巧,创新的是包装和推广理念。自2007年起,该村每年定期免费开办紫砂壶全手工成型培训班,邀请业内大师指导,引导广大村民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粗制滥造的紫砂壶制品涌入市场。三年来,紫砂壶村先后培训村民500余名。同时,该村通过吸引紫砂壶大师和社会能人在村内设立艺术馆和紫砂壶研究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激励村里一大批中青年紫砂壶工艺师通过在海内外参展、参评,积极传播紫砂壶文化。而规划中的“紫砂壶一条街”更是为紫砂壶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前店后坊式的建筑格局,集观光、休闲、文化、商业、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将一改紫砂壶艺人深居简出的工作特性,促使一批紫砂壶艺人不仅是制作能手,而且成为销售好手。
对紫砂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丰富了紫砂壶村的人文内涵,提升了该村的形象。目前,该村60%的家庭通过紫砂壶生产走上了富裕之路,全村人均收入近1.5万元,紫砂壶村不仅成为无锡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而且成为了无锡市“农业旅游特色”定点单位和省旅游文化特色村。(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