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义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基本要求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茶艺背景
广义上是指整个茶文化背景;狭义上指的是品茶场所的布景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品茗作为一门艺术,要求品茶技艺、礼节、环境等讲究协调,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环境都要有和谐的美学意境。闹市中吟咏自斟,不显风雅;书斋中焚香啜饮,唱些俚俗之曲更不相宜。茶艺与茶艺背景风格的统一,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所以在茶艺背景的选择创造中,应根据不同的茶艺风格,设计出适合要求的背景来。
茶艺内涵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茶艺用具
在开始学习茶的阶段,我们所需要准备的基本器具有:煮水壶(随手泡)一只、茶道组合一组、茶海(茶船)一个、无色透明玻璃杯若干、四~六人量紫砂壶一把、公道杯一只、小品闻香饮杯若干套(包括品杯和闻杯)、大盖碗若干(陶瓷紫砂随意)、新茶巾(小毛巾)一条、还有就是对茶艺的好奇心一颗了。
有了这些我们可以从中组合出大部茶艺需要的用具,如‘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艺’‘花茶茶艺’‘普洱茶艺’等。
茶道组合分别是什么?
形状如夹子的称呼茶夹或者茶镊;形状如勺子的称呼为茶勺或者茶则;形状是一个环形的斗称呼为茶斗或茶漏;形状为一根细头针形状的称呼为茶针或茶茶通;形象为一扁平弯头木棍称呼为茶刮;形状为花瓶造型的称呼为茶瓶。
水壶和这些用具的功能分别都是什么呢
煮水壶是为了方便我们在泡茶时容易掌握水温而泡出可口的茶;茶道六件的作用:茶夹是为了在洗涤、回收茶杯时候方便夹取,同时也可以夹取一些大块的茶(如普洱等);茶勺是为了在将茶叶放置入茶杯(茶壶)时候能方便、卫生;茶斗(茶漏)是为了在茶壶口较小的情况下扩大茶壶的壶口使得茶叶能干净的、容易的进入;茶针的作用是在壶嘴被堵时能疏通虎嘴;茶刮的作用是帮助清理出壶内的茶渣;茶瓶(茶筒)则是用来收纳上述五件用具的。
茶艺溯源
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的茶人们提出“茶艺”这个概念以后,20多年来已被海峡两岸的广大茶文化界人士所接受,在大陆各地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看到“茶艺馆”的招牌,在各种大小茶文化盛会及茶艺馆中,“茶艺表演”也往往成为重要节目。在各种视听媒体中,“茶艺”也是一个出现率较高的名词,并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应该说,“茶艺”一词的创造和“茶艺馆”业的形成,是台湾茶艺界对祖国茶文化事业的重要贡献之一。依我之见,从中华茶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茶艺”一词的出现,则具有更高的学术意义。
众所周知,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的界定,往往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领悟之道。如《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里的“茶道”显然是指煎茶之道,以技术层面为主。宋人重视斗茶,但斗的是点茶的技术,并无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宋代的茶书不谈茶道。直到明朝的张源《茶录》中才重提茶道:“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也。”但是这“茶道”仅仅是造、藏、泡等纯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无品茗悟道等精神的东西。
中国历代茶人不太谈“茶道”,不将老百姓日常的饮茶之道硬抬到“非常之道”的高度,中国古代也没有专谈茶道的论著,这是不争的事实,毋庸讳言。现在有许多文章和著作大谈茶道,论证茶道在中国自古有之,不让日本专美于世。然而更多的是从古籍中发掘出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零星章句,然后以自己的现代意识加以深化,加以升华。但这些最多只能说是现代茶人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阐述,并不等于古代就有如此丰富、如此完备、如此理想的理论体系,至于这些理解和阐述是否就是准确无误,能否为大家所接受,形成共识,更需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并不以个人意志或地位而转移。
茶追传到日本,被发挥到极致。自从唐代中国茶道传入日本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相当于中国明朝中期(十六世纪),“在绍鸥、利休等一大批伟大的茶人们的卓越的努力之下,日本茶道终于发展成为具备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一大综合文化体系;从那时起,‘茶道’一词逐渐被使用起来。至十八世纪,‘茶道’已成为人人皆知的词汇和事物。”但足即使在日本,“茶道”的概念也不是那么确定的:有时它指“具有深远的哲理”的精神层面,如归纳为“和、敬、清、寂”四规:有时又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如“煎茶道”、“末茶道”和“茶道表演”等,这里的茶道就是只指泡茶方法等技术层面。当台湾的茶文化界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而创造“茶艺”一词时,最初的用意是“‘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为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提出‘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性。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庄重的,
比较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显然,这里的“茶艺”也只是“茶道”的代名词,其内涵并无明显的区别。因此台湾茶文化界在解释“茶艺”一词时也与“茶道”没有什么区别,有时是指泡茶的技艺,有时又指“茶艺精神”,所谓“茶艺精神”也就是“茶道精神”。换句话说,在中华茶文化复兴事业的起步阶段,“茶艺”并没有真正从“茶道”中独立出来。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当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茶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以后,广大群众要求明确“茶艺”的内涵,要求解释它和“茶道”到底有无区别,区别何在?特别是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茶文化历史以及当前茶文化蓬勃发展的趋势时,更加觉得有必要对“茶艺”和“茶道”给以科学界定,以有利于茶文化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所以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1987年就提出:“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界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在1992年也说:“我们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蔡先生的这段话最终还是肯定了茶道、茶艺的差异之处。同在1992年,北京的茶文化学者王玲教授在她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也对“茶道”和“茶艺”进行明确的解释:“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
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依我之见,所谓广义茶艺中的“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等方面,早已形成相当成熟的“茶叶科学”和“茶叶贸易学”等学科,有着一整套的严格科学概念,远非“茶艺”一词所能科学概括,也无须用“茶艺”一词去涵盖,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词并不涵盖种茶、制茶和售茶等内容一样。
因此茶艺应该是专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而言,而茶道则是茶艺实践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道德理想。茶艺是茶道的载体,是茶事活动中物质和精神的中介,只有通过茶艺活动,没有生命的茶叶才能与茶道联系起来,升华为充满诗情画意和富有哲理色彩的茶文化。
所以,茶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茶文化活动的重心,也是茶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应该让茶艺的内涵明确、具体起来,不再和茶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担“茶道”的哲学重负,更不必扩大到茶学的范围中,去负担种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将泡茶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这既有利于茶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的茶文化事业的复兴已经将近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大陆茶文化事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各地民间茶艺馆产业的勃兴,一大批文化界人士介入到茶化活动中来,还有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茶文化理论研究,出版了众多的学术论著,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内容,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茶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这一大好形势,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其影响并非只局限于中华大地,而是波及国外了。中华茶文化正以茶艺为先导,不但已在东南亚各国生根开花,且开始远渡重洋飞向欧美了。这是当年的陆羽所抖想不到的事情,也是无法比拟的事情。因此千年以前的老概念已无法涵盖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我们不能只在老祖宗的旧帽子下打圈圈,需要新的创造、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
台湾茶人创造了“无我茶会”,创造“闻香杯”,更创造了“茶艺”一词,都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今天大陆也有很多茶艺工作者在潜心研究、整理、加工茶艺表演,不停地在各地演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欢迎,对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茶艺予以更多的关注,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当前需要做的事情是加强学术交流,开展深入的讨论,及时加以总结和提高,以使之更加成熟,日趋规范,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