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渚紫笋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属绿茶类。因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称。长兴县位于浙西北太湖之滨,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太湖。境内有大小峰300余座,全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气温15.6℃,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山区早晚云雾弥漫,土壤以黄、红壤和石沙土为主。茶树大部分种于山坞,当地称之为“界”。以西坞界、竹坞界、方坞界、高坞界等地种植最多。
品质特点: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蕴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被誉为“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
浙江特产: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也称湖州紫笋、长兴紫笋,是浙江传统名茶。产于浙北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已负盛名。由于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故此得名为紫笋茶。
浙江省的顾渚山,与江苏省宜兴市的茶山紧密相连,两地分别生产“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长兴县的“紫笋茶”品质更胜宜兴市的“阳羡茶”。
唐代,湖州刺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即要进山,直到“谷雨”,贡茶焙制完成毕才离山。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节”前十天起程,由陆路快马远送,限“清明”节前远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庙。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
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累整整一个月,才算交差。
“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前后历时600余年。明末清初开始,“紫笋茶”逐渐消失。到20世纪40年代,顾渚山区的茶园大半荒芜凋落,“紫笋茶”也停产失传。70年代末为恢复“紫笋茶”,浙江省长兴县有关单位紧密合作,努力挖掘创新,获得可喜成果。自1979年恢复试制以来,历届都被评为国家部级或省级优质名茶。
“顾渚紫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湖州和常州官府专门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秀,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吧花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既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因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
“顾渚紫笋”的鲜叶极为幼嫩,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炒制500克干茶,芽叶多达3.6万个左右,直比碧螺春。鲜时采回后,需经5—6小时摊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发出清香时炒制。
顾渚紫笋的制作方法历经改良,由饼茶、龙团而为散茶,由蒸青转为炒青。现在紫笋的制作工艺分为摊青、杀青、理青、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
制成的顾渚紫笋极品茶芽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展,形似兰花。成品色泽青翠,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美,茶汤清澈晶亮,叶底细嫩成朵。被誉为“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