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制是一项庞大却壮观的工程,7名汉子和着“采茶号子”,统一步调,利用杠杆原理对茶叶均匀施压,以挤出里面的水分。
压制好的茶叶,包在竹篓内,形成长约1.5米、重达百斤的圆柱体,置于晾架上,经过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在自然条件下自行发酵、干燥,最终成品。
这是黑茶中的珍品——千两茶的制作工艺,其最后的发酵、干燥过程,被形容为“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佐证是成品上形成的一层金黄色的“霉”,当地人俗称“金花”,被视为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金花’的形成方法属于国家二级商业机密,也是安化黑茶的核心机密所在。”李立夫不无骄傲地说。
百年前的荣耀
“永泰福”的仓库里,码满了一支支的千两茶,这种外形独特的“工艺品”,拥有悠久的历史。
安化茶叶协会会长伍湘安介绍它时,更像在讲一部茶叶编年史,“黑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明朝时候成为官茶。从安化走水路到汉口,转向西北,进入川陕、川藏的茶马古道,再转入丝绸之路,远销西北、中亚。”
因此,当地人坚持认为,安化才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到了清同治年间,安化刘氏兄弟为了便于运输,将原为团状的黑茶改为柱状,并新增了踩制等工艺,成品每支重约一千两,故称千两茶。
千两茶的出现,宣告了安化黑茶一个辉煌时期的到来,安化也因茶市交易,在清代末年成为商业重镇。
《安化县志》的描述是:“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密”。除了全国各大茶庄在此开设分号外,钱庄、绸店、当铺、药房以及各类曲艺戏班亦在此聚集。据当地老人回忆,仅在黄沙坪镇沿江不超过1.5公里的地方,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每年夏秋季节,有近两万名挑夫和茶工从周边地区赶到安化寻活。
在明清的540年里,安化成为中国的黑茶中心,占据近40%的产量。
那也是“永泰福”的鼎盛期,在第四代掌门人李梅森的经营下,这个起源于道光9年的茶号拥有了自己的茶码头和马帮,在当地上百家茶号里一枝独秀。
“最好的年份,收益有10万块大洋。”李立夫比划着手指说,“直到1952年公私合营,‘永泰福’的仓库里还有2000支千两茶,2000担土纸,其他物品不计其数。”
这些物品连同“永泰福”的厂房,都一起交付国营厂,李梅森成为厂里的一名工人。6年后,他所在的白沙溪茶厂开始用机械压制黑茶,必须手工制作的千两茶与“永泰福”号一起,没入历史的尘埃。
茶叶江湖
千两茶绝产,“三尖”、“黑砖”等其他黑茶品种成为主流,作为“边销茶”,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此时的李家人,相继进入国营茶厂工作,那块“永泰福”字号的招牌,作为唯一保留下来的与老茶号有关的东西,被李梅森藏在了棺材的套层里。1985年,李梅森过世,李家后人在收殓时发现了它。
这个故事的延续是,一年后,李立夫的哥哥李胜夫开了一个小作坊,制售黑茶。尽管有着祖传的技艺,但这一切都必须在私底下进行。直到2005年,才重新挂出“永泰福”的招牌。
彼时黑茶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边销茶”,只有指定的国营厂才有销售资格,并且价格统一,利润微薄。尽管拥有全国第二的产量,但黑茶对安化人而言,更像是政治任务而非财富的象征。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因为炒茶热的兴起,像普洱一样愈存愈值钱的黑茶,逐渐进入炒家的视野。由于存世稀少,一支50年的千两茶,可卖到上百万元的高价。财富之门逐渐在安化人面前开启。
黄文光是最早的冒险者之一。1998年,他打探到有香港客商要收购一批千两茶,便找来一批技工,生产了60支销往香港,获利3万元。
这次冒险让他尝到了甜头,便从县邮电局离职,专营茶生意。2000年,他一次投资几十万,生产了600支千两茶,却因为销路不畅通,亏得血本无归。
和黄相识的一个韩国炒家则更惨,“他收了三、四千万的货,等待高价抛出,结果意外受了潮,几千万就全砸进去了。”
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2005年黄文光从当地茶厂收了一批积压的黑茶,仅仅两个月后,就有人愿意用两倍的价钱收购,他没出手,如今这批茶的价格已经是原来的48倍。
天价与现实尴尬
各种暴富或一夜赤贫的故事层出不穷,但与普洱不同的是,这种黑如碳、硬如铁、切下来像磨盘的茶叶,在大众市场里并不出名,只是凭借其易于保存和越陈越香的特性,在海外和沿海地区的炒家圈子里流行。
李立夫几年前向人介绍安化黑茶时,经常遇到对方抓住木头般的茶饼疑惑半天的情形。
这是安化人的尴尬。在他们看来,安化独特的土壤气候和工艺生产出来的黑茶,具有优于众家的保健功效。“与同属二道发酵茶的普洱相比,安化黑茶的历史更悠久,口感更醇厚,也更利于保存。”李立夫说,“但安化黑茶远不如云南普洱知名,市场占有量更不及人家的千分之一。安化黑茶在各种茶博会上多次拿奖,去年的中国茶博会上更是拍出了200万的单支价格记录。”
更大的尴尬来自安化政府,因为长期“统购统销”政策,以及黑茶在大众市场的边缘地位,茶叶并没有给当地财政带来多少收入。“2007年只交税400多万。”安化茶叶协会会长伍湘安说。
因此,当地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黑茶产业并不重视,五、六年前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甚至有近5万亩茶林被毁灭。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陈年黑茶不断拍出高价,2004年一篓在中央台《鉴宝》栏目现身的53年天尖(黑茶的一种),如今已炒到200多万元。
不断传来的天价消息,刺激着这个并不富裕的湘北小县的每一根神经,诸多拥有技术优势的小茶坊,纷纷以打造精品陈年茶为发展方向。“永泰福”的仓库里每年都会增添一部分裹得严严实实的千两茶,储藏以待增值。
两年前,当地政府也喊出了“大力发展黑茶产业”的口号,并频繁派人参加各类茶博会,宣传安化黑茶,但当地主政者也越来越清楚这样一个现实:在竞争激烈的茶叶江湖里,要分一块地盘并不是容易的事。
编辑元素一
安化小资料: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端。隶属益阳地区,东距省会长沙240公里。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县总人口95.1万,有汉、土家、苗、蒙古等26个民族。
安化古称“梅山蛮地”,土著多为瑶族,是名闻遐迩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县,有近千年历史。
安化,历史上作为世界黑茶的生产中心,拥有“中国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安化茶马古道,安化山山种茶,四季运茶。前乡的茶,经过初制后,要运到后乡的资江边八大茶叶镇再加工,大都要走二三百华里山路。
安化以黑茶和千两茶最为出名,黑茶是属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需要4-5个月的时间,应此产量很少。
安化现有茶园11.48万亩,登记注册的茶叶生产厂家40多个,2008年全县销售成品茶8580吨,销售额度1.86亿元,实现销售利润5120万元,全县有1万人专门从事种茶、制茶业。现在,安化千两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编辑元素二
安化茶为何这样风光?
是由于特别的地理与土质。土壤、石头,多杂色,安化出奇石。地球上85%的冰渍岩存在于安化。在大学茶叶教科书里,用县名命名的茶树品种就只有一个,“安化群体品种”。史料记载:“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在国家评定的21个优良茶叶种里,就有安化云台山茶叶。著名的8个大叶茶种中,就有云台山大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