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发达的绿茶,面目全非的普洱茶
发布时间 2019-06-06 浏览 21863 次
间迅速崛起至名满天下,难登大雅之堂,懒得搭理。

2010年之前还屡见一些资深的茶叶工作者和老专家学者们出来批评质疑,他们说呀,概念不清,原料粗老,工艺落后,不卫生,重金属超标,假冒陈年树龄,等级混乱,捏造产地,破坏生态等等问题。但最终,都被广大后期的普洱茶的发烧友们给群起围攻,骂了个狗血喷头,弄伤心了,于是渐渐的,就形成了默契。

茶叶的高端学术领域中,普洱茶像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谈论它有失身份,没有大量数据证明价值和理论支撑优劣划分,我曾经请教过一些老专家普洱茶的问题,他们多半是苦笑摇头或是转移话题,很少发表见解,这个雪球已经滚动巨大,涉及牵扯太多人的利益爱好,加上难以实地考察,干脆就听之任之了。

普洱茶的异军突起把全国茶学专家给打蒙了。我猜想,如果没有三年时间在云南和广东两地穿梭居住,用至少1000万的资金,把这些真的假的分散到全世界的茶样都喝到,并且整理标样存档,同时还得具备一个超级大脑和一个团队来寻找挖掘,收拢散在各种玩家收藏者手中的茶,如果不这么做,那是无法彻底了解普洱茶的。

可现如今的这种普洱茶,并非历史悠久,可以说是很年轻,在成长中标准都还没有正式的稳定下来,下什么结论都还早,是非功过也许要再过30年才能看出来,不能把云南产茶历史当作普洱茶的历史,如果大量的资金积压在这里,无数藏友最终难有好结果。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把一个被该自然而然发展的好茶品弄成谣言满天,庸俗不堪的商业行为的牺牲品,这是玷污了云南的山水,也愚弄了广大茶人。

普洱茶的生茶为了追求当年就好喝,弄出来前发酵,中发酵,后发酵,中青茶,引进了生物科技,烘青茶,很多不是传统的渥堆发酵。为迎合市场收藏需要,许多都改成半发酵,传统标准制作工艺地区的产量和真正的老茶,远远低于市场上的数量。

那么,如何给普洱茶下个定义呢?

这个问题可谓非常的纠结,2003年3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为:在云南一定产区内,采用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自然后发酵或者人工后发酵而成的各种产品。这个概念一出,就造成了各种非议和地方保护色彩。

历史上的普洱茶,除了中国云南,还有老挝,越南,泰国,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甚至四川都有生产,现今市场上,大量的普洱茶,不是乔木大叶种原料制成的。历史上从四川等地引进小叶种茶树,在依邦,凤庆等很多地方,都将中小叶种加工成普洱茶,如果严格要求这项,也许会减产一半。

而晒青毛茶的概念,又是个问题,如果都是传统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普洱,那么很多新的生普都会苦涩难咽,不放个3~5年,根本不好喝。

正是因为形成公众默契,心照不宣,改动工艺,以烘干代替晒干,提高杀青温度,以滇绿代替滇青为原料制作,才造成了今天生普的兴旺局面。

再有,自然后发酵的“自然”怎么理解呢?不设定湿度解决光照是否通风,不用精心看护吗?要真是纯自然,不人为干涉管理,以现今大量储藏在广东的状况来看,多半都会长毛发霉了吧。

如果严格执行普洱茶的定义,或许真正的普洱茶连1/3都不到吧,早期的普洱茶,是指当时云南各地区生产的不同茶类,集中在普洱府销售而形成的代称,10多年前去云南的茶店问普洱茶,工作人员或者摇头,说不清楚是什么茶,或者随便拿个绿茶红茶出来,那都再正常不过了。

1  2  3  4  5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