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广州人的饮茶习俗
下一主题:黄山猴魁
其实,这帮文人雅士未必懂什么药理,既然大名鼎鼎的李德裕讲过这类话,作过“实验”,当可定论。于是,人云亦云,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代代相传。茶叶助消化,本为常事,任何茶叶均有此效,即便六安茶功效突出一些,也不致于灵到这种地步。因此,什么“最效”、“最宜”也只是想当然耳。
从文人角度讲,茶有药效,其滋味总要略逊一筹,(至于蒙顶仙茶,疗疾之外,更能羽化成仙,另当别论)所以六安茶名声算不上特别好。但是老百姓实惠,茶既能解渴,又能治病,省点药费,一物两用,岂不妙哉。于时,推崇倍至,视为“神茶”,并强调其形美质佳。
历史上出名的六安茶,有“黄芽”、“小岘春”等。唐代李肇《国史补》将霍山黄芽列为名茶,唐代秦韬玉《采茶歌》称赞说:“天柱香芽雾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老翠香尘下才熟,搅时绕箸天云绿。”至于“小岘春”,当取“六安茶起,小岘春至”之意。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列有此茶,清代雍正年间《六安州志》称赞它是“茶之极品”。从明代开始,六安茶列为贡品进献朝廷,到晚清方停止入页。
黄芽和小岘春,据古人描述,其形如片甲,叶软,薄如鲜翼。近代,六安以瓜片出名,很可能由黄芽演变而来。六安瓜片呈瓜子形,具有独特的加工工艺,分采片、攀片、炒片、烘片四个过程。采片时,将新叶连梗采下,叫“留梗采法”。攀片时,将断梢上的芽一一攀下,第一叶制“提片”,第二叶制“瓜片”,第三、四叶制“梅片”。芽则制“银针”,随攀随炒。然后趁热装入铅桶内,封口贮存。
六安瓜片形态特殊,色泽翠绿,十分可爱。茶香浓烈,味甘美耐泡,加上泡效显著的传说,因而在安徽,河南、山东一带十分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