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 宜宾茶文化善存于民间
茶树漫山遍野,新芽初绽,旧时的采茶女们背着背篼像蜜蜂似地一边在茶园里穿梭忙碌着,一边用清亮的嗓子唱着各种鲜活的采茶歌。她们自编自唱,歌词淳朴,曲调优美,如: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箩茶叶一箩歌;妹儿山上采春芽,阿哥炒茶等妹喝……
茶歌,寄情于茶,喻茶感事;流于口传,行于民间。宜宾现存有100多首(个)茶歌、茶谚、茶传说,是宜宾茶文化得以保存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在各区县农村流行,多为即兴演唱。文人载于茶诗,市井见于茶歌、茶谚和茶的传说。
宜宾茶歌有《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五更茶》、《采姐妹茶》、《采增广茶》等,内容有如宜宾县商州的薅秧歌:"二月采茶茶发芽,哥哟莫想就吃它。等到三月清明后,妹儿上坡来送茶".又如屏山的儿茶歌:"侧儿根满坡生,我是家婆的亲外孙。我从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屋头坐。倒碗茶,冷冰冰;端盘菜,几根根……"等等。宜宾茶谚、茶对联有:"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等等。
宜宾还有一些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的《茶小伙与盐姑娘》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向往;珙县孝儿双田村的《玉香茶》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恶徒的憎恨;还有江安县《酽茶解毒》的故事以及屏山县《药王的传说》等等。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茶故事,相传甚久,影响深远。
茶俗 灵性草木泡出智慧琼浆
杯杯绿茶益寿延,不可一日无此君。人们以茶待客,人为高洁,茶称上品;宴客品香茗,茶汤生意境,这灵性草木泡出的智慧琼浆已经成为君子之交、文人之交、商贾之交、宾客之交、亲朋之交的有益载体。有道是:茶马古道,山间铃响马帮来;墨客骚人,文思泉涌缘茶香。
因此,茶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茶与食与礼与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已成为高尚而隆重的礼节、仪式和风俗。从古至今,在宜宾邱场、王场等地农村的茶俗很是耐人寻味。
如过年过节先摆茶,这样的"茶"除了喝茶还有糖果、糕点之类;娘家父母大寿时女儿要回家烧茶;种田栽秧要呷茶;走亲访友要封茶;结亲送礼要送茶;扯皮扯筋(民事纠纷)要请吃茶"改尾绞";打发客人要送茶钱;闹新房要奉茶;过年耍龙灯要摆茶;赶场遇熟人要坐茶馆;中秋赏月必设茶;七月半祭奠亲人要备茶;敬灶神要祭茶……
茶馆 看茶里乾坤 长人生见识
说到宜宾茶文化,茶馆是不得不谈的话题。茶馆是民间的沙龙,朋友相邀于茶馆,品茗听书、饮茶看戏,谈天论地,好不自在。
据史载,在唐代,宜宾只有茶水摊,路人渴即饮之,多出自士人义工的善举。宋代"茶马互市"在宜宾兴起后,有了专门售茶冲饮的"幺师"和迎送的"堂倌",茶厅里有鲜花和名人字画作装饰。清代曲艺进入茶馆,柜台上方挂有艺人曲目牌,供茶客在雅间点唱。
应该说,宜宾茶馆兴于清代而盛于民国,流行于当代。三次移民入川后,小小的宜宾城里有茶馆二三百家,其中有名气的大茶馆也达数十家,如火神楼、杨泗楼、望江茶园、乐宾茶园、德园、留园、三江茶社、锁江亭等,有帮会茶馆和行业茶馆之分,也有高级茶馆和市井茶馆之别。
茶馆里,老虎灶和盖碗茶具必不可少。所谓老虎灶,即是一个大灶台上有多个灶眼,许多烧水壶便坐其上面。各灶眼内之火大小不同,壶中水沸也就时段不同。那时,高级茶馆,装饰考究,设有八仙桌、太师椅等;而一般茶馆,即为大众茶室,有竹木方桌和长案,以及长短木凳子、竹靠椅。
从20世纪初起,宜宾男女共进茶馆已很平常。在中山公园内的公共茶园,夏天来此饮茶乘凉者络绎不绝。茶棚内和室外树荫下,长案横列,方桌任意挪动,花生、瓜子等干果之类茶碟,任你选用。
那时,民间艺人在茶馆卖艺,叫做"漂叶子"、"钻阁子".如曾在宜宾红极一时的曲艺名角曾剑秋、何东秀、何玉风等,就是从茶馆里走出来的。宜宾是四川清音"中河腔"的发祥地,其代表艺人就是曾剑秋、何东秀。金钱板大师杨林,于1937年底在宜宾中山公园茶园表演《芦沟桥事变》,轰动了西南抗日大后方。
而今日之宜宾茶馆,尤其是大型的茶楼、茶坊,早已从单一的喝茶、打牌之地过渡为请客聚会、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日趋变得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宜宾各类茶楼、茶坊、茶苑已是中西合璧,富丽堂皇,雅俗共赏。
茶类 宜宾名茶有历史
据《唐史》记载:唐代名茶达50多种,其中18种出自川茶,而宜宾(古戎州)名茶也列其中。如:"鹿鸣茶"产自珙县曹营鹿鸣村,"梅岭茶"产自兴文梅岭。按茶叶加工方式不同分,宜宾在唐代产"碾茶",在宋代产"砖茶"、在元代和明代产"剪刀茶".清代光绪年间的《叙州府志》中载有:县有白茶、苦丁茶、红白藤茶(《古宋县志》);塘坝产"黄芽茶"(《筠连县志》).宜宾茶曾经有红、绿、青、黑、花茶五大类,多时达上百个品牌。 刘盛龙告诉记者,红茶在加工中经过充分发酵后,茶汤色泽红亮,香气鲜爽,喝之能帮助消化、解渴止泻。"川红"最早于1951年在宜宾县古柏乡生产,宜宾生产的"早白尖功夫茶"在1985年送展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获国际金奖。黑茶属后发酵茶,普洱茶和沱茶便在其中,宜宾生产的"康砖"、"金尖"即属黑茶。
宜宾善产绿茶和花茶。刘盛龙说,绿茶是鲜茶叶经过高温杀青后的不发酵茶类,宜宾习惯上把应属青茶类的"烘青、炒青、晒青"归入绿茶类。绿茶汤色清澈,黄中带绿,饮之可辅助治疗痢疾、伤寒等病。叙府茶业公司生产的"叙府牌"绿茶系列品牌,已扬名茶界,其优质品牌"叙府龙芽"等已在国内国际获奖无数。此外,"龙湖翠"(屏山)、"鹿鸣茶"(珙县)、"水上银针"(长宁)等宜宾绿茶也有名气。 花茶一般是以烘青绿茶为原料,采摘珠兰、茉莉、栀子花、黄桷兰、金银花、玫瑰花入茶窖制而成,泡之芬芳扑鼻、沁人心脾。筠连、高县、珙县等县采购来的毛茶经过细筛,分级为单熏、双熏、多熏花茶,以三熏为最佳花茶。 清代时宜宾就盛产香花茶和珠兰茶,当代的"叙府香茗"、"叙府珠兰"(叙府茶叶公司生产)和高县的"碧螺香珠"、珙县的"三月香茗"也属优质花茶之列。
如今,在内宜高速公路旁翠屏区与宜宾县的交接处,连绵起伏的茶山尽染了秀美的金秋湖山水风光,这正是叙府茶业有限公司创建的"叙府龙芽科技园",其规划总面积有13000亩,核心园区达4800亩,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茶业科技园区和最大的早茶基地。昨(19)日,叙府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颜泽文告诉记者,叙府龙芽科技园内还设有"龙芽茶博苑",里面存放有记载了中国茶文化的各种资料,还放置有不同时期的茶叶加工设备,可直观体现茶业发展的进程,这些搜集到的资料和积聚来的茶器可起到挖掘宜宾茶历史、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推广茶业新技术的良好作用。
茶艺 古风悠然有承传
茶艺,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行为艺术。茶为国饮,艺成国粹。据悉,中国茶艺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东传扶桑,与大和民族文化结合而形成日本茶道;同时北传朝鲜,融洽高丽民族文化而形成今日之韩国茶礼。
宜宾茶艺的承传,有"唐代分碗,宋代分汤"的点茶习尚,具有"点茶论道,试茶为艺,涤器观赏"的文化风采。昔日宜宾之茶馆,"三件一壶"是必备不可或缺的,舞动的长嘴茶壶和平端的盖碗茶具即是最草根、最平民、最现实的茶艺表演。茶客所呷饮的盖碗茶具常为青花饰着白磁,"三件"指的就是闭茶的盖、盛茶的碗和托碗的船。因"三件"易碎,故常见补碗师在茶馆里留连。
茶客相邀进得茶馆来,只需吆喝一声"盖碗茶",即有跑堂小伙屁颠颠地凑上前来唱名喊坐,紧跟着一名幺师手提长嘴铜壶,把一摞早已放好茶叶的盖碗茶具叮叮当当地甩一排在茶桌上。幺师右手一收一翘,沸水便从长嘴壶里高冲而下,一柱飞流凌空而降,准确地冲进茶碗里,并恰好做到水满不溢,滴水不漏。这种倒提注水法,这样茶艺高绝的幺师,现在宜宾虽已少见但仍存在。
考古发现,宜宾早在秦汉时期,已能烧制黑釉土陶茶盏;明清时已使用川产青花陶瓷盖碗茶具;近当代已用紫砂壶烹茶。如今宜宾的茶艺表演,与各地大同小异:装潢清雅的茶室内,古乐悠扬婉转,美女茶师招式轻灵,妙语含珠,将那前言、赏茶、涤器、投茶、添水、奉茶之茶艺表演程序一一展现眼前,令观者嘴虽未沾香茗而人早已心旷神怡。
品茶 茶如人生有甘苦
捧来三江水,煮得早茶香。
品茶需好水。自古烹茶之水,皆以泉水为上,河水为中,井水为下,讲究的是"清、活、轻、甘、冽"为美。宜宾古时品茗取水,以安乐泉和金岷合江河心水(即三江水)为上。安乐泉为巴蜀名泉,昔日黄庭坚常在戎州锁江亭以文会友,饮酒品茗,所取之水便是来自安乐泉。宜宾三江合流之地古称马湖江合,金沙江、岷江合流成长江,水源来自大雪山;合江河心水融汇两江精华,冬春之季水质最佳,爽口清洌。
品茶,源于爱心,趣于童心,成于真心。品茶,要带有一种神思遐想的情趣来品。品茶人手持茶盖轻轻荡漾,平端茶碗呷上一口,可沉醉痴迷于茶汤之甘醇和茶叶之芬芳。
从单纯的喝茶解渴到品茶、赏茶,再到喝茶疗疾、饮茶传情、谈茶明心、赏茶益智,茶品茶德在真善美的人文环境中得到推崇,已发展到一种民族品质与精神的升华,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一种宠辱不惊的态度。 品茶,一要知茶性。绿红青黄黑白六大茶类皆有不同茶性,因产地及制作工艺不同而其外形、颜色、香味也有区别,所以能知道茶的共性和个性,才是品茶之基础。二要知汤水。水质,以活水最佳;水温,不能不沸,又不能过沸。三要选茶器。紫砂,陶瓷,玻璃;大壶,中碗,小盅;茶类不同,而盛茶、品茶之器具也不同。四要知茶史。任何一种茶,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五是品茶环境,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六是品茶心态,最佳的便是"宁静而澹泊"的心态。
品茶有三口:第一口"润喉"(有诗这证:不知佳茗一啜好,冷然便若乘风飞);第二口"齿颊留香"(有诗为证:唯觉清风生两腋,直上三山看朝霞);第三口"随意"(有诗为证:尘心洗涤兴难尽,更觉鹤山通逍遥).
君不语,茶里品味,可以除疲劳、涤思想、振精神。通过品茶,达到修身养性;通过品茶,提升精气神智。
茶无言,水中沉浮,把那清新山野、悠远历史、浪漫诗词、深沉哲理静静地传送,令你清醒,令你精神,令你脱俗。茶的灵性,是需要用心去品,才能感觉到的。
人生为壶,沏杯香茗,品味时事,动心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