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县位于我省东部黄河北岸,境内有李家峡等5个大中型梯级电站,现有水域面积11余万亩,是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产业的理想水域。立足这一优势,该县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农户参与、协会带动、公私联营”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8个,入股农户达321户。
同样,我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结合自然资源优越、适合渔业养殖的实际,以及水产品市场紧俏、效益看好的比较优势,建设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水产养殖。截至目前,中川乡冷水养殖基地已建成立体养殖鱼塘300亩。养殖基地在中川乡美一村和青二村吸取有渔业养殖经验的贫困户,以企业+贫困户合作养殖的模式来进行养殖,使冷水养殖成为农民新兴增收产业。
我省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和气候条件,被国内外公认为养殖鲑鳟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这几年,我省黄河两岸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鱼增养殖发展模式,成为我省一个新兴的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有网箱养殖公司和养殖合作社共22家,从业人员226人,网箱总数1610只,网箱总面积为10.9万平方米(164亩),养殖总数量292万尾,养殖总产量为2580吨。
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人介绍,今年,根据“科学规划、规模发展,科技支撑、注重质量,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的总体要求,省农牧厅充分利用优良的冷凉水域资源,进一步加快鲑鳟鱼产业发展。以虹鳟(三文鱼)和白鲑为主推品种,大型深水网箱养殖为主推技术,引进了虹鳟鱼发眼卵240万粒、孵化培育并入箱虹鳟鱼种150万尾。从俄罗斯进口白鲑鱼类发眼卵230万粒,白鲑鱼网箱养殖数量达到100万尾,规模达到1万平方米,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50吨以上。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和装备技术。
据了解,为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和水产品质量监控试点工作,2012年,我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单位达到10家,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技术示范试点单位6家,建立了负责任的渔业许可制度和疫病防控制度,提出并必须遵循“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的三项原则,使我省水产健康养殖水平走上一个新台阶。为落实“渔业科技推广促进年”活动,今年省渔业部门先后7次组织人员对沿黄各养殖场开展鲑鳟鱼网箱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先后到化隆永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循化公伯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15家水产养殖场,了解和掌握了各养殖场苗种采购、饲料投喂、养殖记录、水质检测、疫病防控等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沿黄网箱养殖业健康发展,坚持走绿色养殖的路子,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还聘请国内外专家,组织基层各水产站管理技术人员和养殖场从业人员开展鲑鳟鱼网箱养殖、饲料营养、鱼病防治、“三品一标”知识培训等相关技术培训15期,今年已培训550余人次。
为加强实训基地基础建设,2011年,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公伯峡水库建立青海省鲑鳟鱼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高原鲑鳟鱼网箱养殖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实操技术培训等工作,网箱面积共3720平方米,年可产鲑鳟商品鱼60吨。省渔业环境监测站依托该实训基地对全省鲑鳟鱼网箱养殖企业和合作社技术带头人、相关技术人员等分期分批进行轮训,进一步提高养殖场鲑鳟鱼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推动我省基层鲑鳟鱼网箱养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做好全省渔情统计工作。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每半月定期做好沿黄网箱养殖场渔情信息、养殖产量、苗种繁育等统计工作,利用水产技术QQ群向沿黄各县每半月发布全国水产市场虹鳟鱼批发价格行情,及时为上级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2012年9月,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鲑鳟鱼产品首次在北京农博会亮相,吸引了大批北京市民和客商参观品尝、选购和洽谈,提高了“青海三文鱼”的知名度。在本届农交会展销期间,我省渔业企业与北京、大连客商签约金额为2000万元,达成合作意向金额8000万元,这也充分反映了我省渔业在保障市场供给和促进农渔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
2012年11月,我省组织5家渔业生产单位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暨中国水产养殖国际博览会,我省虹鳟(三文鱼)和白鲑鱼产品首次亮相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引起了与会商家的关注,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