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峡库区云阳茶业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12-05-23 浏览 35442 次
叶鼎盛时期。建立社队联办茶场256个,种茶23000亩,成为当时四川省茶叶基地县之一。1975年成功试制云阳县第一个名优茶-玉绿松针。1981年建立红碎茶厂一个,加工出口红碎茶32.5吨。当时歧阳红碎茶厂是全县加工出口最大的基地之一,80年代,随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茶园经营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面积撂荒或只采不管。

1990年以来,全县共研制全国名优茶1只和省级名优茶3只,即:歧阳秀芽、龙缸云雾和盘龙茶。歧阳秀芽、龙缸云雾和盘龙茶曾获得一九九四年四川省第三届"甘露杯"优质名茶称号,二00三年重庆市第五届"三峡杯" 优质名茶称号,二00五年全国"华茗杯"优质名茶称号,二00七年获重庆市西部农展会"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二00八年获中国(重庆)茶业博览会"银奖"和第七届重庆"三峡杯"评比"银奖"称号。"相思茶"曾获得1990年获四川省"甘露杯"名茶称号、1992年获"三峡十佳"名茶殊荣、1999年获重庆市"三峡杯"优质茶称号、2001年获重庆市"三峡杯"名茶称号、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

2.云阳茶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2.1生产状况

云阳县现有茶园面积12500亩,其中采摘面积3513亩,年产量101吨,年产值210万元,加工机械设备仅35台。全县茶园主要分布在票草、黄石、高阳、沙市、上坝、石门、洞鹿、龙洞、龙角、云峰等16个乡镇,共计45个成片茶园。

2.2主要问题

2.2.1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我县茶叶无区域化、规模化生产,茶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工以家庭作坊式为主,通过QS认证的生产企业仅2家,且产业化水平低。能成片且较有规模的歧阳茶场有茶园三千余亩,但交通和基础设施已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2.2.2.树势老化,无性系良种少。现有茶园大多建于70年代初期,目前树势已严重衰退、育芽力弱、适制性差,优质早产高产受到严重制约,原有茶园品种混杂、种性退化,已无法生产出适制名优茶所需的大量肥芽嫩叶。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仅5%.

2.2.3设备老化,加工技术落后。当前,云阳县加工机械大都是70年代生产的大众茶生产机型,设备粗糙,性能差,老化严重,已不能满足现有茶叶生产需要,需要大力改造和更新换代。云阳茶加工技术落后,工艺粗糙,制作方法仿于晒青,严重制约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已不适宜当前茶叶消费习惯。

云阳名优茶大多还采用手工制作,技术落后,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质量不稳定,产量无法提高。云阳茶品牌意识不够,目前仅有相思茶、云阳毛尖、龙缸云雾、歧阳秀芽、盘龙翠芽有简易包装,没能形成系列化包装,缺乏商品竞争力。云阳各大超市和主要副食品商场经营的都是外地茶。

2.2.4茶叶创收能力差,茶园抛荒严重。上世纪70年代,云阳茶园面积23000亩,而今仅存12500亩,但真正开采茶园仅3513亩。由于技术、设备、经营落后,茶叶科技创新能力低,茶叶创收能力更差, 茶园大面积抛荒或改植,已严重影响到我县茶叶发展。

3.云阳茶产业发展优势

3.1.自然气候优越。云阳处于北回归线以北的东南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区,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少日照,年平均气温18.4℃,年平均日照数1484.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无霜期304天,属茶树原产地和最适宜生态区之一。特别是歧耀山脉之中现有茶园3000余亩,其海拔高度750-1000米左右,土壤酸度4.0-6.5,硒含量高达0.37PPM,属国内少有的富硒优质茶产区,是全国名优茶业示范基地和澎溪河流域的黄石、高阳段,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高阳平湖,水面增大,湿度增加,雾期延长,特别有利于高档名茶生长。

3.2.适生条件好。彭溪河流域的黄石、高阳段,以及沙沱、南溪片区和歧耀山一线,以沙壤土和冷沙黄壤土为主,PH值5.5-6.3,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茶树生长。据重庆市茶科所有机茶叶课题组2001-2004年的调查论证,云阳县是全市有机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

3.3.市场前景广阔。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分析,茶叶,特别是名优茶需求呈明显增长趋势,年递增率2.6%.目前,我国茶叶人均年消费量340克。据不完全统计,我县人均年消费量40克,全县茶叶销售量在50吨左右,本县产品9.23吨,仅占18.5%.

加入WTO后,茶叶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已成为我国优势产业之一。在国内,江、浙、福等老茶区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骤增,加之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茶叶向中南和西南等省市转移已是大事所趋,特别是三峡库区,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机肥源充足,开发名优茶前景广阔。

3.4群众基础良好。我县茶区多在中高山贫困地区,群众有种茶习惯,是当地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并有一定的种植、加工经验,群众对退耕还茶、低产茶园改造积极性高,因此,实施茶叶产业化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4.发展云阳茶业的对策与措施

4.1提高认识,稳定面积。茶叶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根深叶茂,四季常青,具有良好的固土保水作用。茶叶种植2年后即可投产,投资回收期短,见效快。目前云阳茶叶不景气并不是因为云阳不宜种茶,而是因为技术与设备相当落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企业创收能力差,就无法对茶园进行再投入。因此,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将茶叶纳入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予以高度重视和扶持。

4.2加快无性系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无性系良种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和高回报率的重要措施,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县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扶持茶叶无性系种苗基地建设、良种引进和推广工作。

4.3建设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云阳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目前现有村集体茶园5个,面积1300余亩,农民种茶200余亩,具备建设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工作基础。建立无公害茶叶科技示范基础,示范推广茶叶新技术,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云阳茶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展示云阳茶叶品牌,从而全面提升云阳茶社会经济效益。

4.4增强茶叶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特色名优茶,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当前,云阳茶落后于其它茶区的关键在于技术、观念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云阳茶鲜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没有企业针对于云阳区域特色研究和开发特色茶叶,所以产品以大宗茶类为主,不能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建议政府在县科技发展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深入研究策划云阳茶产业发展,同时也可以以政府名义聘请重庆茶叶科研所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全面提升云阳茶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研发一批围绕茶产业的产品。

4.5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茶叶创收能力

4.5.1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扶持茶叶龙头企业,以业主的方式建设无公害茶叶基地,政府各部门要从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按"公司+(专业社)茶场+茶农"的模式组织生产和管理。茶农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生产鲜叶原料,龙头企业负责"国优"品牌认证以及鲜叶收购、组织加工和营销。

4.4.2.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全力推行机采、机制技术

全县名优茶生产仍采用人工采摘、手工炒制,人工工资占生产成本60%以上,而且产量不高、品质不稳。因此,引进名优茶机采机制设备是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最佳途径。政府应扶持茶叶科技推广部门或茶叶龙头企业购置名优茶加工机械或享受农机补贴,以利于企业应用现代制茶技术,提高云阳茶产量和质量。

4.5.3协助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茶叶产业化必须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名牌战略,把茶叶产业化的目标由创制名优茶升华到创建名牌茶的高度,争创 "国优"名茶、并申报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志。

1  2  3  4  5  6  7  8  9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