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茶企一个爹”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 2010-10-27 浏览 21868 次
店。这里涉及到重要一点就是茶叶包装,这个包装是被许多茶企当做头等大事来做的,这些企业可以不研究消费者需求,可以不制定商业模式,但他们一定会想到一个时髦的词“VI”,店招设计、包装设计一定是最早完成的。事实上所谓的“VI”在企业经营中只是一个细节问题,它不是企业经营的源头和策略的核心。许多茶企总是很得意地炫耀“我们的整套VI是专业设计公司做的”,有的茶企还全国范围内寻找设计公司帮忙,结果因为茶企自身不清楚茶叶要卖给谁,设计人员也无从针对性的去做包装设计,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包装并不是设计师设计的,而是没有思想只会使用软件的绘图员绘制的,包装上自然也就不能体现设计师的思想了。当包装被简单地认为只是用来装茶叶用时,当包装物外观被茶企凭感觉认定时,消费者的利益和兴趣就无从体现,也就造成消费者对茶叶包装没有任何好感。茶叶本身是产地的大宗产品,制作工艺也是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是不易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销售环节的渠道、包装、促销同质化,终端销售就愈发困难。

打着改革开放初期其他行业曾经盛行一时的“产供销一条龙”旗号,“开店就一定要有自己的茶山才能确保茶叶的正宗”是无数茶企的观点,实际上当小茶企做到十几家店的规模时,自己的茶山所产的产品就不能满足门店销售需求了,这时号称“产供销一条龙”的茶企也就不得不去四处找替身,打着各种名茶旗号的产品,卖的是山寨版名茶,这又是茶叶界一大跟风现象。许多茶商都号称产品原料来自原产地,如卖武夷山小种茶叶就说其来自“桐木关”,实际上许多茶商连“桐木关”的原料都收购不到;又如卖“政和工夫”的茶商总说原料来自“锦屏村”,有“精明”的外地人甚至把该村村名注册成企业名称,实际上锦屏村小种茶年产量也不足万斤,自当地茶农办起企业后,外地茶商难得到该村的原料供应。此等仿冒名茶的做法,无疑是茶叶界的杀鸡取卵行为。这这个问题上武夷山“金针梅”茶叶的做法较有突破性,“金针梅”不介入茶叶基地的种植、采摘等,只与多个基地茶农建立起合作关系,这样就增强了企业的货源力量,把企业精力放在高端产品终端市场,又使“金针梅”在基地收购方面有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茶企都在产地经营,或在省内经营,许多茶企对外省市场了解甚少,总是以省内市场形势去判断全国市场行情,相信感觉而不注重数据和事实。如福建市场近几年红茶的崛起,铁观音茶企就认为铁观音市场会越来越小,因而纷纷改为生产红茶或两者兼顾,却少有人去外省市场做调查,因而茶企总不能跳出产区看市场。

茶商和茶企都在靠关系卖茶,茶企要求加盟商在当地有一定的人际关系,能突破关系营销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家都在人际关系上做文章比的是价格的优势。武夷山桃渊茗茶叶把产品打进上海百余家超市,尝试脱离关系卖茶的模式取得较好的成功;福州元泰红茶把全国各地18种红茶收罗一起销售,红茶屋内布局突出体现消费者人人平等的氛围,这些企业的做法给广大茶企一个很好的启发。

群体性模仿商标是茶行业特有的现象,武夷山一家企业的商标还没注册成功就被仿冒者搞得乌烟瘴气,甚至一些上规模企业也加入到仿冒者的队伍中。山寨版茶叶、山寨版品牌让一些商人赚到了钱,也让消费者对名茶失去信任,对茶叶行业的发展来说,将要付出的代价也一定不小。

针对茶行业的一个模式抢市场现状,许孙鑫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茶叶界人士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跳出产区看市场、跳出行业做经营、脱离传统求创新是茶企做大的不二选择。

作者简介:许孙鑫,北京嘉华志和财务咨询机构策划专家,广告实战专家 QQ:958512655 邮箱:12xusunxin@163.com

1  2  3  4  5  6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