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资料(2007)
发布时间 2009-11-25 浏览 26809 次
安化县城多家茶馆,都打听不出一种叫黑茶的茶类。

  而黑茶曾经是安化销往外地的主要茶类,最多达到15万担,经湖北转山西销往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过去安化人也很少喝黑茶,然而由于产量之巨,家家户户都为黑茶提供原料,几乎妇孺皆知。

  如今,茶馆里的人,对从前遍布安化的一类茶,却一片茫然。

  江水里见“禁茶碑”

  12月18日下午,安化县黄沙坪镇资江边。一块浸在水中的“禁茶碑”依稀看见,据说,水更深处还有一块。这个运茶码头,碑原本安在岸上,后来被嵌入临江的水泥台中做垫板用。依水而建的小镇,最多时有80多家茶行,多卖黑茶。对岸的酉州,也是有名的黑茶集散地。

  据考证,黑茶由四川向湖南转移时,最早落脚于资江边上安化县的苞芷园,日后沿江而上发展到小淹、边江、江南、鸦雀坪、唐家观、酉州、黄沙坪、东坪等地。

  小淹后来成了湖南第一家黑茶厂白沙溪茶厂所在地,边江则诞生了黑茶珍品“千两茶”。据当地人介绍,数百年时,位于资江边的这些黑茶产地,无不赫赫有名。

  “从北京写信,直接写湖南省唐家观收,就可以收到”

  其中,最有名的又数唐家观。

  该地行政区划为安化县东坪镇唐市居委会,临江而建。12月19日上午,我们从308省道下车后,搭乘一艘柴油机船,于10点07分到达。江水凄清,冬日的阳光照在江面上,略生暖意。此地原是一处商埠,有8个码头,五六百米长、三四米宽的石板街道,当年算是繁华地。

  入街不远一家民房内,居民张放安一家刚吃完早饭。50岁的张指给我们看屋外一块未拆掉的木壁,褪色起皱的红油漆,难以辨认的字迹,据说有上百年历史。

  张家的房子原是一家旅店,住的多是来做茶生意的“山西客”。张形容过去“从北京写信,直接写湖南省唐家观收,就可以收到”,足见当时的名气。

  500米街道,生意最旺时有1万多人

  当地老人称,唐家观多卖黑茶

  街中央一块空地上有十数块禁茶碑。“每个皇帝上台,都要颁一道禁卖假茶的圣旨”,刻到石碑上。现存最早的一块碑刻于康熙年间,有的是地方政府颁发的规定,“加起来有两百多块,解放后不知道有什么用,都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后来有人把它们挖出来摆到一处。眼下街道上还随处可见铺着的禁茶碑,大多字迹难辨。

  碑内容多是关于称量标准、茶叶真伪的规定,一块碑上刻着“不得掺和外来野茶蒙混”、“不法之徒接收邵阳、益阳、武陵、新化等处野茶”等字。有一块民国时期颁布的“黑茶章程”,用青石做的,已经断裂,居民用水清洗过后,字迹仍清晰可辨。上面有“十六两三钱官秤”“事办一经查出定行重罚充助军饷”等字样。

  90岁的谢远化老人的妹夫是山西茶商。谢讲述,“妹夫每年来一次,赚了钱第二年就来,不赚钱可能后年才来”。唐家观短短500米街道,茶生意最旺时有1万多人。因人员拥挤,地方不够,山西商人收购茶叶后,运到对岸的鸦雀坪初步加工,再运回唐家观的码头上运出去。

  1940年3月,“黑砖”横空出世

  事实上,安化很长一段时间里,只供应黑茶生产所需的黑毛茶。加工完成,则要运到陕西泾阳,称“泾砖”。因茶为皇朝控制边疆少数民族的工具,朝廷管理非常严格,茶商须先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到安化采购。

  1939年,抗战致使交通断绝,曾留学日本、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安化人彭先泽创办了白沙溪茶厂,并于次年3月生产了一种叫“黑砖”的新黑茶。这是湖南独立生产黑茶的开始。

  白沙溪茶厂82岁的老职工王炯南亲历了黑茶的兴衰变迁。这个毕业于长沙妙高峰中学的老人,1951年去浙江改制青砖茶销往苏联,1952年进白沙溪茶厂时,创立人彭先泽已于前一年被“错误处决”了。

  此前在当地当老师的王炯南,见过彭先泽。在他的叙述中,彭是一个“不常在家,喜欢吹吹口琴,很活泼、中等个子”的人,彭父是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可彭“没有政治色彩,搞教学、企业”,也许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他后面的厄运。彭办厂后,两度去西北考察茶叶市场,著有《茶叶概论》、《安化黑砖茶》等书。

  彭被处决时,白沙溪茶厂从西北请来师傅,于1953年成功试制出茯砖。

  2006年12月18日,我们在这个有67年历史的黑茶厂,再也找不到建厂之初的痕迹。红砖高墙和庞大陈旧的机器,显示这是一个建国后崛起的工厂。

  “现在搞千两茶的都是我传出去的”

  我们在安化遇到的茶人中,说得最多的是“千两茶”(又称花卷)。这种茶从外形上看,是一个长长的小圆柱,由棕和篾捆压而成,重有1000两(合36.25公斤),有一个人那么高。过去它是被驮在马背两边,运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

  “千两茶”只能伏天生产,需10多个人用杠杆卷压在长形的篾篓中。为保证内部的热量,一支“千两茶”做完才能停歇。据说,一个班(10多个人)每天要喝10多斤酒,体力才能支撑过去,每天生产10多支。且选用的原料要求极高,安化境内,以高家溪、马家溪两地茶叶为最好。制成后,放在露天处日晒夜露,自然发酵。

  12月19日,我们乘71岁的渡船师傅刘昌良的船去边江村。那么多年过去了,刘连那些“千两茶”茶行“牌子什么样子都还记得”。因我们听不懂当地话,刘一遍遍用急促的声音念叨:庆泰玉、日利基、裕盛泉、三兴合、元丰通、宏利久、丰胜盛。7家,5个码头,“这里一个,那里两个,那里两个”,他用手指着,如数家珍。

  家住村口,79岁的“千两茶”传人刘向瑞脸色红润。为我们搬凳子时,老人健步如飞。刘一家人在家务农,“茶厂不晓得做这个茶”,解放后,就把他的哥哥刘雨瑞招去传授。“先是3个,后来发展了跟不上又调了6、7个”。几次长时间中断后,会做千两茶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搞花卷(千两茶)的都是我传出去的”。

  相传,200多年前,边江村一大户人家从山西请来一位稀客,传授“千两茶”技术。“我爸爸我爷爷都是做这个的”,他忆起当年几家的男丁合力做“千两茶”的情形:

  “压起来咧——把杠抬呀!重压些咧——慢些滚呀!大杠压得好呀,脚板稳住动呀。小杠绞得匀呀,粗茶压成粉,细茶压成饼呀,香茶销西口……”

  刘的一声声踩茶号子,让我们仿佛亲眼见到做“千两茶”的场景。

  [GEOGRAPHY 揭秘]

  “千两茶”差点失传

  “千两茶”自1834年试制成功后,延续至今历经波折。

  原来在安化,只有江南镇边江村的刘姓家族掌握“千两茶”制作技术,且“传子(媳)不传女(婿)”,非常保密。1952年,白沙溪茶厂把刘家族中的刘用斌、刘雨瑞等人招为正式职工,推广“千两茶”技术。后因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生产效率低下,于1958年停产,改制成“花砖”。

  1980年代初,白沙溪茶厂欲恢复生产,此时厂里参与过的职工大都年过花甲,一些技术几乎淡忘。“5代人搞茶、搞过统计记录”的王炯南组织人员,于1983年生产成功。当时为找做“千两茶”篾篓的师傅,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人。

  王向我们介绍,“千两茶”的篾篓看似粗糙,实则非常科学,加工和包装同时完成,用一根篾把里面的茶叶紧紧裹到一起。当时搞了300多支,因为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就不搞了。直到1997年,“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千两茶”生产才“遍地开花”。

  [GEOGRAPHY 专访]

  “黑茶将成为

  湖南茶中的黑马”

  时间:2006年12月23日

  对话:“湖湘地理”记者

  施兆鹏(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国内知名茶叶专家)

  湖湘地理:您说过“湖南茶叶的前途在黑茶”。湖南是产茶大省,名茶众多,为什么看好黑茶

  施兆鹏:黑茶是湖南的特产。不要看黑茶粗老,以为这个东西不值钱,但是黑茶在边区几百年,他们绿茶红茶都不要,就是要黑茶,这个里面有原因的。黑茶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尤其是减油腻,这个是很好的。减肥、降脂,并不比绿茶红茶低,有的甚至还好,所以黑茶有比较大的潜力。湖南发展黑茶势在必行。

  湖湘地理:湖南的黑茶贸易属不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施兆鹏:过去走“丝绸之路”进行茶马交易。除了丝与绸,这条路线上运输的也包括茶,以及一些日常用品。

  湖湘地理:黑茶的产生是必然的吗?

  施兆鹏:把茶叶蒸一下,软了以后踩热,踩到那个篾包里面去,然后把篾包扎起来,进行运输。古时候都是些简单的防雨工具,一下雨就打湿了,一天晴就晒干了,这样干干湿湿在路上运输几个月,茶叶就发酵了,绿茶变黄,慢慢地变成橙红色,这个基本上就是后来的黑茶的品质。从当时的条件来说,黑茶产生是必然的。

  湖湘地理:黑茶的品质与原料,以及当地的地质地理环境有没有关系?

  施兆鹏:它与地理环境也有一些关系,但是关系不是很大,当然地理环境好的,它的滋味香气好一些。因为它采用的是比较粗老的原料,对茶叶没有太高要求。

  湖湘地理:安化黑茶普洱茶都属黑茶,最近有人提议把普洱茶归为一个新的茶类,您认为有没有道理?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施兆鹏:去年云南开一个普洱茶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前主办方打电话来,问我同不同意把普洱茶命为一种新茶类,我提出了反对。因为普洱茶通过毛茶渥堆、发酵,所以它应该是后发酵的一种黑茶类。普洱茶的渥堆时间要长一些,需要十天半月甚至个把月,安化黑茶渥堆24个小时左右。

  湖湘地理:“茯砖”与“黑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施兆鹏:用黑毛茶压成砖,如果发花叫“茯砖”,没有发花的叫做“黑砖”,它们的品质是两码事。

  湖湘地理:您认为安化黑茶要崛起,从外部条件来讲,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施兆鹏:现在安化的条件还是保持原始的手工操作,形成大产业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原料问题上要有足够的准备,工艺上也需要改进。

  [GEOGRAPHY 考证]

  安化黑茶至少有482年历史

  关于安化黑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遇到下雨,把茶搞湿了,茶商心里很难过,扔掉,又可惜。他们到了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死了很多人,村民们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长霉了,不值钱了,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

  事实上,安化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晚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明朝时就禁止越过四川来湖南贩私茶。

  10年后,御使李楠见湖南茶销行西北,请求禁运。另一名御使徐侨却在给皇帝的凑折中说:“汉川茶少而值高,湖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言下之意,湖南的茶产量高又便宜,而且适合以肉奶为食的西北人饮用。自此,湖南的黑茶被定为官茶,不久即占领了西北市场。

  据考证,黑茶产生于运往西北的途中。这一过程,少则两三月,多则半年,在当时条件下易受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绿茶变成了黑茶

  黑茶产生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四川早有“乌茶”的叫法,更多人倾向于认为它起源于四川。《明史·茶法》载,1524年御使陈讲奏称“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令商人书烙篾上”。据我们查阅的资料,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于文字,《甘肃边志》认为指的就是安化黑茶

  由此看来,安化黑茶迄今至少有482年历史。

通过以上资料相信大家对安化黑茶有所了解了,以后店长还会给各位茶友提供更多黑茶方面的知识,让茶友们在喝茶的时候不忘了解我们安化的黑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