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黑茶品种分析
发布时间 2009-10-15 浏览 24653 次
;18×3.5厘米。正面边有花纹,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匀称,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

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但内质基本接近,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代替了历史上的花茶,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

“花砖”的名称来由,一是由卷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

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花砖茶原料,过去分洒面茶与包心茶,压制进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60年代中后期,白沙溪茶厂再次进行工艺改革,在提高面茶和茶质量的同时,不分面茶和里茶,进行混合压制。压制花砖的同时,不分面茶和里茶,进行混合压制。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5%。毛茶进厂后,要经筛分、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后进行蒸压、烘焙、包装等,工艺与黑砖茶相同。

花砖茶销区以太原为中心,并转销晋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3)茯砖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问世。当时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陕西泾阳筑制茯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近代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经过反复试验,1951年终于在安化就地加工茯砖获得成功。现在茯砖茶集中在湖南益阳和临湘两个茶厂加工压制,年产量约2万吨,产品名称改为湖南益阳茯砖。80年代初期,湖北蒲圻楼洞茶场,引用湖南茯砖制法,获得成功,年产量500吨左右。

目前生产的茯砖茶,分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作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三级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级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的“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花”。

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茯砖茶的质量要求是:外形砖面平整,棱角分茯砖茶的数量近年大幅度增加。明,厚薄一致,发花量多,砖内无黑霉斑、白霉斑、青霉斑、红霉斑等;砖面色泽黑褐或黄褐色。内质滋味醇和不苦涩,汤色橙黄或橙红,香气纯正,独具菌花香。茯砖茶有特制茯砖茶和普通茯砖茶两种。鉴别时,首先从包装纸、纸箱上所印唛头、商标等来分辨;然后从其外形、色泽、原料、含杂质量、菌花数量、汤色、滋味等主要品质特征上来分辨,如果外形平整、规则、四角分明,色泽黑褐或黄褐,菌花茂盛,原料均匀,含梗、筋毛等少;内质滋味醇厚或醇和耐冲泡,汤色橙黄明亮或汤色橙红清澈,可以定为优质茶。如果外形厚薄不一,松泡,表面霉斑多,棱角不均或缺角,菌花少、杂霉、杂菌多,色泽黄、红或花杂,原料梗杂,筋毛等含量高;内质滋味淡薄或苦涩,不耐冲泡,汤色黑褐浑浊,可认定为劣质茶。

1986年起茯砖的规格逐步小型化,茯砖茯在泡饮时,要求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霉菌(俗称“金花”,学名称之为冠突曲霉菌,内含丰富的多种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颗粒大,干嗅有黄花清香。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爱茯砖茶,他们把“金花”多少视为检查茶砖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志。

(4)黑砖

黑砖茶,因用黑毛茶作原料,色泽黑润,成品块状如砖,故名。现由湖南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其原料选自安化、桃江、益阳、汉寿、宁乡等县茶厂生产的优质黑毛茶。白沙茶厂从70年代初对以往费工耗时的繁复工序进行了改革,按原来面茶、里茶的比例一次拼好、一次压制成型。制作时先将原料筛分整形,风选拣剔提净,按比例拼配;机压时,先高温汽蒸灭菌,再高压定型,检验修整,缓慢干燥,包装成为砖茶成品。每块重2公斤,呈长方砖块形,长35厘米,宽18.5厘米,厚3.5厘米。砖面平整光滑,棱角分明;茶叶香气纯正,汤色黄红稍褐,滋味较浓醇。该品为半发酵茶,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加以砖身紧实,不易受潮霉变,收藏数年仍不变味,且越陈越好,适于烹煮饮用,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调饮。

湖南安化县生产黑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户部正式定为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的"官茶"后,陕、甘、宁、晋地区的茶商,到朝廷在各地设置的茶马司以金(货币)易领"茶引"(按:明制茶课引规定: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下引三千斤),至安化大量采购黑茶砖,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按:明洪武二十二年所定茶易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马每匹一百二十斤、中等马每匹七十斤、下等马每匹五十斤)。大都运往兰州再转销陕、甘、青、新、宁、藏少数民族地区。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十之八九由安化黑茶供应,多在陕西泾阳压成茶砖。1939年,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在安化县设厂大批量生产黑砖茶,产品分"天、地、人、和"四级,统称"黑茶砖"。1947年,安化茶叶公司设厂于江南镇,在茶砖面上印有"八"字,称"八字茶砖",供不应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白沙溪茶厂前身)积极扩大生产,产品改称"黑砖茶",主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5)青 砖 到老青茶作原料,经压制而成青砖茶,主产于湖北省。清代在蒲析羊楼洞生产,因此又名“洞砖”。青砖茶的砖面印有“川”字商标,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砖茶移至蒲圻赵李桥茶厂集中加工压制。

老青茶产地主要在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约后10年,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庄试制砖茶,其后俄国商人亦在汉口设庄压制。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后改用牛皮夹,进而改用机器压,压成砖形茶,以每箱砖片数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砖茶销往内蒙,并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东口茶”。近40年来,为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三七”青砖茶。1910-1915年为青砖茶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砖茶在内,最高年产量达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战祸叠起,销路阻隔,产量锐减。直到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年产量下降至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又恢复到7000吨,近年年产量维持在5000吨以上。

青砖茶的压制分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青砖茶面上的一层叫洒面,质量最好;底面的一层叫二面,质量次之;洒面和二面中间夹的一层叫包心茶,又叫里茶,质量较差。青砖茶的质量高低取定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的技术。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等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四道工序,制成毛茶。毛茶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后,制成青砖成品茶。青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每片青砖重2公斤(其中洒面、二面占0.125公斤,里茶1.75公斤),大小规格为34×17×4厘米。

青砖茶包饮用时需将茶砖破碎,放进特制的水壶中加水煎煮,茶汁浓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入御寒,化滞利胃,杀菌收敛,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陈砖茶效果更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