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草退”———经济社会发展对草原的挤压加大。表现在:一是城镇建设占用草原。随着农牧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占用草原面积扩大。二是开发矿产资源占用和破坏草原。煤矿、石油天然气、金属等资源开采,大量征占用草原,且开采过程对草原的破坏力很大。据反映,由于开发煤炭资源、采砂等,有的地方已经堆积成超过百米的废矿渣“人工山丘”,采砂后留下的裸露着黄沙的大坑一个连着一个,高低起伏几公里,不但严重损坏数平方公里的草原,还使周边大片草原的地下水系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更大面积的草原沙化。三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对草原生态压力增加。
“粮进草退”———农业结构调整对草原的冲击加大。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粮草、经草矛盾加剧。由于粮、经、草政策不匹配,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比较效益高,加之国家新增1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造成地方和农民开垦草原的内在冲动加大,“扩地边、拱地头”蚕食草原的现象比较普遍。
“畜进草退”———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效的压力增大。草原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改善农牧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项目的完成,一些补助和优惠政策将会终结,禁牧区面临牲畜重新进入的压力,草原保护建设成效受到侵蚀的可能性加大。如何巩固、扩大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效,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急迫问题。
全面系统推进草原保护建设
草原保护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涉及方面多,利益关系复杂,一方一计难以解决问题,也不会马上奏效,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与时俱进,采取综合措施,实施配套政策。关键是要在战略上下决心,战术上下猛药。决策机关的认识要一步到位,宣传教育要春风化雨,以法治草要强力推行。
明确草原的国家战略定位。草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要全面正确理解“三农”内涵,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农民的理念,确立农业包括草业、农村包括草原、农民包括牧民、绿化包括种草的思想。草原占我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二还多,是陆地仅次于森林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没有草原的良好生态环境,就没有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草原大多分布于边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没有草原的繁荣,就没有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稳定。草原是农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没有草原的永续发展,就没有农牧民的小康生活。草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草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牧区是我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牧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农村的稳定。因此,草原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强化涉草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做好草原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工作保证,是种草植绿的第一道工序。国际上许多权威机构和专家认为,生态产品将会成为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未来国家的竞争将是生态环境的竞争。谁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谁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谁就能够拥抱未来。要持续大规模地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草原在国计民生、生态文明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使种草、爱草、护草理念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要扭转“绿化就是植树,生态就是造林”的片面认识,树立“植树种草,绿化祖国”的全新理念。
深化草原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生态、生产和生活,完善和深化草原改革。生态脆弱区和禁牧区要以实行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逐步解决中老年牧民不愿、不能离开草原的问题。休牧轮牧区要以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为重点,明确牧民管护草原的责任和义务。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要以确定草原属性为重点,推动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要在规范化上下功夫,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巩固改革成果。要建立健全草原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草原监测、执法监督、防火防灾三大核心职能,以健全体系、完善功能、强化服务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监理队伍建设。要通过项目带动、工作推动,加快建立草原固定监测点网络。要建立草原固定监测点运行机制,保证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防、预警、扑救能力。要强化职能,赋予草原监理部门完整的执法监督权力。
坚持依法治草。针对有法无规实际执行难的问题,要尽快出台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管理、草原调查统计管理、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等与草原法配套的条例与规章,使这部草原大法确实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