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多食外地高档鱼 凸现千湖之省诸多尴尬
发布时间 2009-09-04 浏览 20871 次
戏称“千年老三”;加工产值更是只居全国第十七位。

  “湖北低质水产品多,特色水产品少,产品质量下降,淡水养殖综合效益差。”省水产局产业处处长张汉中一语中的。

  我省水域面积2200万亩,其中适宜养殖的水面达1180万亩,但青、草、鲢、鳙、鲤等价格偏低的“大路货”占80%以上。

  水产大省却不是水产强省!

  养殖惯性阻断推广路

  对我省“高产低效”的现状,张汉中一脸无奈:“要提高产值,一方面要做市场,另一方面要调整水产品结构。我们有全国一流的高效养殖模式,推广却是件不容易的事。”近年来,省水产局推出了几十种高效养殖模式,如鱼鳖混养模式、“18221”养殖模式、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其效益是传统养殖的2-3倍。

  每年花大力气做推广,收效却甚微。“传统的养殖惯性阻碍了推广路。”省水产局推广科科长程咸立称,“池塘经济”并不只是养活,更要养好,因此,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技术,而我省的渔农却习惯守着十几年前的老模式,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养了一辈子鱼,还需要人教吗?

  在我省,70%的农户“偷懒”养四大家鱼,发不了财也饿不死。近年来,“四大家鱼”的价格的确没有变化,可养殖成本却翻了一番。

  国内市场荆棘密布,出口也不乐观,我省固然有小龙虾、河蟹等优质水产品,但由于粗放式养殖,出口时被贸易壁垒“卡壳”,自断了“钱”途。

  市场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资源不再是炫耀的“武器”,优势由此变成了劣势。

  小生产与大市场

  “技术优势得不到体现,市场更是做不过别人。”省水科所专家感叹到,“小生产与大市场是一对永远的矛盾体。”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我省水产龙头生产和加工企业少得可怜,没有足够的产业链条,基本靠农民单打独斗,即使发展了几百个水产合作组织,也是年年养鱼,年年卖鱼难。“我们经常被同行们‘骂’。”程咸立尴尬地说,“他们常常抱怨,湖北仗着产量高,蜂拥而来,把价格压得低低的,整个市场都被搅乱了。”

  广东没有最好的淡水资源,却年年创产值新高。缘于他们有一支“预测团队”,其实是几家大企业组成的一个机构,他们通过宏观调查,估算来年什么鱼价格好,什么鱼行情俏,以龙头企业的计划性带动农户生产,实现农企双赢。

  湖北纵然有小龙虾、河蟹、黄颡、黄鳝等优质水产品,但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市场操作和品牌宣传,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赚点小钱。

  “水产强省”之路还要走多久

  然而,对急于摘掉“千年老三”帽子的水产人来说,除了自身不断努力和改变,他们还有着太多的期盼,盼农民的觉醒,盼品牌的崛起,盼投资环境的改善,更盼政府的重视和援手。

  一组数字让我们感到水产人的不易。我省政府水产财政扶持资金:2007年100万元、2008年100万元;江苏省:2007年1100万元、2008年1600万元;广东省:2007年1200万元、2008年1800万元。

  没有资金支持,项目要“落地”,只怕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水产大省要走向水产强省,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还有许多“关节”要打通:技术推广体系最后一公里难进农户家;加工企业太薄弱;小品牌散而多,鼓励武昌鱼、清江鱼、德炎水产、梁子湖等品牌进行整合,实施强强联合,打造特色航母……

  水产经济,占据农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的“半壁江山”,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需要举全力,下重拳。

1  2  3  4  5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