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茗香记事三一代“茶圣”陆羽,字鸿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卒于贞元二十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一生致力于茶学,自幼随名僧积公大师在职寺院采茶、煮茶,后又在湖州等地搜集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他曾远上层崖、遍访茶农,深入民间,终于在774年(天历九年)完成中国
茶文化专著——《茶经》。在中国
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
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作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茗香记事四品茶先要择器。壶形特异,还要有美韵;杯要小巧,不为解渴,只为品味。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后来随着茶的烹煮过程的简单化,茶器也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茶器中的壶碗历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宣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等各种形状;图案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色彩。茶与茶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
茶文化的向外扩展,茶器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茗香记事五茶会是
茶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文人雅士以诗文会友,必有茶来助兴,故组织饮茶集团,称为“茶会”。早期的茶会见于唐代,陆羽、颜真卿都曾组织一些不加名目的“茶会”。五代时期,茶人和凝正式组织“汤社”,成为文人聚会的一种正式形式。清乾隆曾举行“千叟宴”,入宴者竟达五千人,这是世界历史上集体茶会的冠军之作。至于民间“茶会”,则与民间茶馆文化、戏院文化、说唱艺术紧密相联,茶与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多种民间茶会结合起来。 茗香记事六历来茶人品茶讲究茶具,宜兴所产紫砂陶壶便堪称茶具中的冠冕之作。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质地精良、造型大方,民间风味极浓。明.周容在《宜都壶记》中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可见宜兴
紫砂壶在众多茶具中的独特地位。它无土气,不夺香,又无热汤气,泡茶不失厚味,色、香、味皆不易失,甚至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著名的制陶专家有明朝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邵大享和现代的顾景舟等人,他们所制的紫砂陶壶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于一身,给人以平淡、闲雅、敦厚、蕴藉等种种心灵感受。茗香记事七 碧山深处绝纤埃, 面面轩窗对山开。 谷雨乍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文征明 兄起扫黄叶, 弟起烹秋茶。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 --郑 燮
白头老媪簪红花, 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 采桑已闲当采茶。--范成大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