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
发布时间 2009-07-07 浏览 27383 次
状况表 (单位:万吨)---------------------------------------------------------国别 产量 比1996年增长(%) 出口 占产量比重(%)---------------------------------------------------------中国

  61.34

   2.20

  

  

  20.54

   18.60印度

  81.06

   3.90

  

  

  20.07

   25斯里兰卡27.74

   7.10

  

  

  25.77

   10印尼

   11.99

   -16.70

  

  

   6.68

  -34.20肯尼亚 22.07

   -14.20

  

  

  19.92

  -20.60马拉维

  4.39

   14.60

  

  

  4.92

   34----------------------------------------------------------

  1.产量稳增供给充足

  目前,印度在茶叶产量上以绝对优势占据世界第一位,我国紧随其后。以1997年为例,除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因干旱减产外,其它几个主要产茶国普遍增产。世界产茶总量达266.67万吨,创下历史新记录,比1996年增产1.05%。

  从价格上看,1997年世界主要茶叶拍卖市场的综合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1.493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4.8%。各国茶叶的出口单价仍有差距,印度为每公斤2.30美元,肯尼亚为1.93美元,我国为1.64美元。我国茶叶的出口平均价仅相当于世界中级茶价水平。

  从贸易量来看,世界茶叶贸易量继1996年增加3.0%以后,1997年又增加了3个百分点,达到创记录的115.45万吨。其中突出的是印度的出口大增和斯里兰卡茶叶的出口创汇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的出口幅度也在增长。

  2.显在需求趋缓潜在需求巨大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年产87万吨时,内销可达到66.5万吨。俄罗斯茶叶消费位居第三,每年大约有13万吨的需求。英国是非产茶国家,但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77%的人饮茶。美国是传统消费大国,1995年消费量略有下降。西欧和大洋州的消费由20世纪30年代的87.9%下降到90年代的34%。而东欧和亚非的需求量却由30年代的12.1%上升到90年代的66%。在日本,绿茶需求猛增,1997年达3000吨,增长60%。埃及、摩洛哥1996年消费开始有所回升。以1997年为例,茶叶进口量英国15.1万吨俄罗斯/独联体23.9万吨,巴基斯坦8.7万吨,美国8.1万吨,埃及7.8万吨,日本5.2万吨,阿富汗3.8万吨,摩洛哥3.5万吨,波兰2.8万吨,伊朗2.6万吨,约旦2.2万吨。从总体上看,西欧、美国、大洋洲等国的茶叶进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在下降,30年代为87.9%,90年代为34%左右。

  当前,世界软饮市场竞争激烈,茶饮面临咖啡、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功能性饮料的挑战。咖啡的年销售量达420万吨以上,仅美国年消费就超过百万。可乐的年贸易额为188.31亿美元,在我国,其市场份额就占到30%以上,成为最大的消费饮料,而茶叶的年贸易额只有25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食品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提高总热量转变到考虑营养,当代食品饮料的要求可归纳为:

  “四化”——多样化、简便化、保健化、实用化,

  “三低”——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

  “二高”——高蛋白、高纤维,

  “一无”——无人工化学物质过多造成的污染。

  因此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的天下,人们崇尚自然和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茶以其绝对的保健优势、幽香芬芳的品味、茶道茶艺之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生物及医学上的开发和研究证明,茶饮较其它饮料具有绝对的自然优势。茶的利用也已从单纯的饮料渗人到旅游、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多种行业。随着“引导消费,创造需求”的市场战略的实施,未来世纪成为茶饮世纪不是不可能的。这预示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正在兴起。谁能把握商机,谁就能占据主动。

  二、我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1949年我国的茶叶产量仅为4.1万吨,1996年上升到60万吨,1997和1998年则分别为61.34万吨和63万吨,成为世界第二产茶国。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06万平方公顷,单产每平方公顷550公斤,大大低于目前世界每平方公顷平均单产1300公斤的水平。我国茶叶出口虽然远销179个国家和地区,但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却不高,1998年为17.51%。从主要的茶叶消费大国看,俄罗斯和英国偏好斯里兰卡的茶叶;印度、印尼和孟加拉国的CTC茶在巴基斯坦、美国、埃及持续保持最大的市场份额;日本的红茶主要从印度。斯里兰卡和英国进口;英国的茶叶市场则由肯尼亚占据了48%。我国和阿根廷一直保持对美国的红茶供应,但前者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后者在上升。

  1.新贸易保护主义架起“绿色屏障”

  茶叶中的农残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茶叶进口国,发达国家都明显地扩大了检验农药的种类和大幅度降低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如欧共体国家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验的农药仅为6种,而1996年扩大到62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严格的环境标准会导致竞争力的极大削弱,甚至丧失。发展中国家为达到高于本经济体的环境标准所带来的适应性成本,包括获取信息技术成本。新技术投资成本等,会使总的生产成本上升,使价格上的比较优势削弱甚至不复存在。而我国包括茶叶在内的绝大部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都是建立在先天的自然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挑战困难重重。

  2.品牌意识浓厚

  1994年,非产茶国英国加工生产的“立顿”、“立亨”红茶扣开我国大门,并在短时间内风靡杭城,令国人为之震惊。当今世界的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信息、促销、广告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就意味着质量。上海的“三得利”、河北的“旭日升”能够在软饮市场站稳脚跟,与其品牌深入人心不无关系。我国茶叶种类丰富,名优茶独具特色,但多挂靠产地,没有形成商业性的品牌,而且产品多属中低档,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我国都以散装茶的形式出口,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各种型号的小包装袋茶,在出口创汇上增值1-2倍,而换汇成本低60%左右。如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1988年出口散装红茶每吨售价1500美元,改用小包装出口每吨售价2200美元,接着又在装演上下工夫,每吨提高到9400美元,还扩大了销路。

  3.质量当关,宁缺毋滥

  在茶叶贸易中,交易双方往往只强调质量和信誉。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年第3季度对茶叶质量的专项抽查,合格率仅为25.7%,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其中铁观音、龙井、碧螺春茶的合格率仅为20%,状况令人担忧。在茶叶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数量已不是关键,质量才是决胜的根本。

  4.结构单一,难以适销对路

  我国虽然是多茶类国家,但种类结构不平衡。世界茶叶贸易中红。绿茶的比重为3:1,近80%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等国家;其次是绿茶;再次是龙井茶,主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而我国却有着世界80%的绿茶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应加大对红茶的开发力度。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区域性,就世界范围而言,东方人喜好的多为清茶,欧美及大洋洲的人们钟情的是加有奶和糖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的人们喜爱的则是有薄荷或柠檬香味的绿茶。印度、斯里兰卡在红茶的生产、价格、质量上已经形成稳定的优势,能左右世界红茶市场,但其在加工方面,如袋泡茶、冰茶则表现出弱势。我们大可扬长避短,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袋泡茶、罐装茶、冰茶、果味茶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茶园结构急待规范。从无性系良种茶园分布看,肯尼亚、马拉维达到100%,日本为78.3%,斯里兰卡为55%,印度、印尼为30%,而我国仅为17%。从大宗茶和名优茶比重看,1997年名优茶占总产量的11.3%。我国仍以大宗茶为主。

  5.规模效益,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世界茶叶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欧美的立顿、勃洛克邦、特文宁、英克、劳瑞等八大跨国公司,他们的营销额占西欧和北美茶叶市场的90%左右,在主要茶叶进口国的市场占有率为60%-80%。同国内的其他企业一样,要形成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抗衡跨国公司还有一段相当艰苦漫长的路要走。

  6.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和文化优势

  我国北邻俄罗斯,东临日本,且与美国仅一洋相隔,这在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条件上占有优势。如果以优质、独特、价廉、品牌等手段多管齐下,难说不把主要的消费大国市场夺为己有。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广袤的适于高山茶生长的山区,在我国茶叶即将更新换代的时候(国内大部分茶园建于建国初,茶龄老化),应及时调整茶园的战略布局,避免广种薄收,浪费土地资源。在产大于销的国内及国外市场行情下,应缩减茶园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世界绿茶市场正悄然兴起,在为我国提供机遇。

  茶业源于云南,我国是茶的故乡。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中心的东方茶文化越来越吸引着世界人民,把文化渗人商业的新市场战略大有可为。

  总之,我国茶叶的竞争力目前只表现在粗放的总量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使自己与产茶大国的地位名副其实,还需要多方切实,共同的努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