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起是个学究,估计因为性格原因难以入世,所以选择了以注史为生,最后和乱兵为两筐书籍理论,死于乱刀之下。
周高起治学非常严谨,他亲自来到丁山考察,《阳羡茗壶系》有来自当地人的传说,有对壶艺人做壶过程的观察,也有对当时生产状况的描述。在泥料篇,周高起提及嫩泥、石黄、天青泥、老泥、白泥,对主力品种紫泥,不知何故,却未提及。白泥,也即制作日用陶的矿料,应该就是今天所谓的“夹泥”,非黄龙山出矿,而是“大潮山”;老泥,出团山,根据“陶则白砂星星”、“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淡古色”分析,周高起所说的老泥是一种白砂;石黄,根据特征描述,也即为今天所说的石黄;嫩泥,其实就是不发色的普通黏土,所以“以和一切色”,起“丞弼”的黏结作用。
矿料上,周高起全书用字174个,其中74个是描述天青泥的。周高起是以矿料颜色命名天青泥的,这也和他对天青泥四个夹支的描述一脉相承。名称,是根据矿料特点归纳,烧成颜色,则已明确述之。天青泥烧成后呈雨过天清色,纯属无稽之谈。
周高起为何不谈紫泥,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这有两种可能:1、大水潭矿区主要为团泥,而紫泥不多。时大彬三把有确切年代可考的三个真品都不是紫泥的事实,支持这个结论;2、周高起被天青泥的特殊矿层结构所吸引,所以重墨记述。这有他记述天青泥之后的感慨为证。
为何周高起情有独钟的天青泥直到清中期曼生壶才出现传世作品,也值得研究。
曼生壶真品,皆选用天青泥而作,从目前所见书籍刊载照片来看,曼生壶真品不过5、6把,这与顾景舟大师的结论相吻合。但只有杨彭年之妹杨凤年的两把传世作品,书籍上注明用的是天青泥。根据从何而来,妙道现在还没找到,不过,可以肯定,这必有古籍出处。否则杨凤年的另一把壶,尽管颜色描述一致,但未有人确认也是天青泥作品——皆因无明确记载。
天青泥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由国土资源部下属某省级地矿中心实验室提供):
二氧化硅 58.72%
三氧化二铝 22.59%
总铁 11.86%
氧化镁 1.11%
氧化钾 2.38%
氧化钙 0.85%
氧化钠 0.16%
锰 0.00259%
钛 0.0058%
镍 0.000058.%
铬 0.000089%
钴 0.0000365
天青泥特点
天青泥(及其夹支),1、氧化镁及氧化铝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紫砂矿料;2、具有较多的蓝颗粒。这也证实了关于天青泥“温润如玉”、“蓝光闪闪”(有些夸大其词)的传说。
天青泥泥性:
砂性重,吸水性好,烧结温度(窑标温度):118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