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香”亟需科研猛料
日期:2013-02-26 浏览:407次 
中国茶“香”亟需科研猛料 中国“香”亟需科研猛料

 

“说起这个,我心里有点难受!”

作为2008年业界唯一的两会代表,俞学文,北京更香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有话要说,却欲言又止。

“我国目前园面积166万公顷,世界第一,年产量120万吨,出口量29.5万吨,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叶产值为860亿元,占世界饮料总量的9%。这说明的产值要明显低于咖啡、可可和其他饮料。而且目前中国叶单产低、出口价格低、厂装备差、自动化程度低、叶增值加工技术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俞学文对中国行业的担忧。

中国虽有一些名茶已成为市场主流,但没有让消费者可依据的叶品质的判断标准。究其原因是我国叶市场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

铁观音为例,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数的安溪人到全国各地推广当地特产铁观音,但每个地区对铁观音的认识不同。同一品质的叶,被各地不同的认证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对此,俞学文认为,假如从叶的种植开始,国家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制作规范,涵盖施肥、用药、采摘、制作等所有环节,那就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叶等级划分的地区差异了。

当然,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并不是制约中国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与全球最大的品牌立顿相比,立顿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中国7万个厂的销售额。中国有8千万农,又是中国的发源地,为什么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打得落花流水?

创新乏力顽疾犹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叶科研水平与其他产国相比各有千秋,近10年,叶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不快,与世界先进产国相比差距已越来越大。

俞学文经常辗转于业成绩突出的国家“取经”。他介绍说,日本的叶亩产量是中国的五六倍。日本在叶种植与深加工方面很有其独到之处:业的科技含量很高,用科技手段来防治病虫害,而不是使用化肥;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叶的质量,土壤营养化;用土壤营养测试仪来测试土壤缺乏什么营养;冬天利用特制的电风扇来驱除霜冻以保证树的质量和来年叶的数量与品质。

俞学文将日本的业管理经验总结为:精耕细作。另外,还有一些先进的业科技也值得借鉴:比如昆虫信息素测报和防治主要害虫,有机肥料制作及施用技术,园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配套设备。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有规划地发展无性系树良种。1980年树繁殖100%实现扦插育苗,目前无性系树普及率已达到89%。

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树,但叶的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有许多装备先进和技术一流的叶加工厂。我国现在叶的种植水平、加工机械、储存技术、市场营销水平都比较低,深加工弱,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以饮料为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饮料的深加工上差距很大:只是停留在加点糖的层次,产品不能很好地保持香的原汁原味;即使能够做到原汁原味,汤色、沉淀物处理得又不够好。

资金投入制约科技创新

“以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产业化,资金是关键。”俞学文认为。

目前全国设有学专业的院校及叶专业学校有30多家,研究机构50多家,叶学会、协会16个以上。但每年投入的科研开发的经费并不多。同时我国叶科技人才及叶行业的综合性人才少得可怜。

“^***牵线搭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必要的时候,农业龙头企业可参股农业科研院所。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农业属弱势产业,农业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优先、优惠,特别是在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上,^***要尽快建立为农业产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性农业产业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普遍呈现树良种普及率过低;园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等诸多问题。打造先进科技的产业链条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产业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够。

业界相关专家认为,当前全国各省县经营模式,加工模式,销售模式一盆散沙,应该用科技来促进来产业的生产、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当一个地方的特色种走向外地时,首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这个种,如何判定其价值?一直以来,专家、厂家用感官来审评叶、评定等级和价格,缺少绝大多数人可理解、判断的规范。

中国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认为,提高叶质量、降低叶生产成本、改善叶种植环境、提高效益,是今后中国乃至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各国产业的发展方向。而我国产业的优势需要凸显,就必须发挥科研的强有力的作用,而这又以增加科研资金投入为重中之重。

有机香背后的“非天然”科技(王文娟)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传统技艺“醉三秋”重新面世 下一篇安溪茶叶机械助推茶业产业化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五)
  清代饮茶之习与明代相同,茶具无显著变化,陶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代表,可体现整个时代的制瓷水平。这...
盖碗茶 中国茶道艺术
  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无意或...
中国茶艺表演图片
...
陈安妮:演绎中国红茶故事
...
陈郁榕:细说红茶“真功夫”
...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