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礼品烙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品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礼治精神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礼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交换,是礼的初始涵义。礼的发展与远古时代的宗教典礼仪式密不可分。前人所考证过的“奉神人之事谓之礼”,即是明证。周代文王制礼,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确立起亲亲尊尊的原则,礼从而发展成一种政教与人道相结合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礼正名,不仅承继了礼作为人道的功能,而还看到了其内在的道德伦理意义。并且阐发了礼的精神价值,从而奠定了礼的人伦本体基础。由此,礼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图:创意礼品汉白玉瓷李白醉酒邀明月瓷雕
将礼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并予以实施和推行,就是所谓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而礼品作为礼文化中的物质内核,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中华民族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的意思,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等道德理念。“品”的意思是物质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从词源上讲,这个汉语词暗示了礼物不只是物质的礼品,它承载着文化的礼节并牵涉到仪式。所以,无礼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礼物。(编辑: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