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欧茶叶大范围出现新型污染物 国内暂不检测该项目
持久性的有毒物质高氯酸盐正在威胁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这个新的污染物如何进入茶叶的,目前还没有科学结论。
欧盟正在酝酿一项针对来自中国茶叶的强制性标准,即规定茶叶中高氯酸盐的含量应在合理限值之下。
宁波一家检测服务公司的市场经理告诉《财经》记者,自2015年以来,浙江茶商送检的样本中高氯酸盐的含量越来越多。
高氯酸盐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毒物质。由于人体的甲状腺会吸收高氯酸盐,并受其影响,减少对碘的吸收,进而扰乱新陈代谢,危害人的健康。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评估了长期和短期内暴露于高氯酸盐的风险,结果表明,单次摄入食品和水中的高氯酸盐对健康影响不大,但是长期摄入高氯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应当引起关注,尤其是孕妇、胚胎、婴儿最容易受到危害。
上述检测服务公司市场经理称,目前国内海关会对出口茶叶进行抽检,被抽检到的茶叶产品也会顺带检测高氯酸盐的含量,含量过高就直接退回了;但国内的茶叶暂时没有检测这一项目。
四川省贸促会的一份情况通报显示,德国茶叶协会曾对多种茶叶样本进行检测,发现产自中国的所有茶叶样本中都含有高氯酸盐,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产茶叶中尚未发现。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刘虹涛认为,高氯酸盐的健康风险目前在评估阶段,尚未有人群流行病学方面的足够证据证明其与甲状腺疾病或其他疾病相关,公众不必对饮茶安全产生恐慌。
不过,高氯酸盐溶解度高、吸附性低,流动扩散性和稳定性都很强,并可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持续污染。而且,茶叶中的高氯酸盐几乎全部都能溶于茶汤当中,被人喝下,其残留问题很值得关注。
高氯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航空航天、烟火制造、^***工业、橡胶制品、燃料涂料等。但高氯酸盐是如何通过上述源头进入茶叶的,目前还没有科学的结论。中国工程院茶界唯一院士、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告诉《财经》记者,“这是新的东西(污染物),还没搞清楚。”
业内专家推测,茶树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肥料、灌溉用水、工业废水或者自来水,食品加工过程中含氯消毒剂的使用以及包装材料的迁移,都可能成为茶叶高氯酸盐的污染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新告诉《财经》记者,实际上,茶叶的种植环节不会用到高氯酸盐。究竟是那个环节掺入的,还需要研究破解。
1997年,美国在加州饮用水中监测到较高含量的高氯酸根存在后,高氯酸盐就立刻成为美国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高氯酸盐的人群研究主要以美国为主,中国则为空白。
欧盟已考虑把食品中的高氯酸限量定在0.75毫克每公斤。上述四川省贸促会的情况通报中分析称,一旦该标准制定实施,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将严重受阻。2014年,中国对欧盟国家出口茶叶金额超过1亿美元。
现在茶叶出口商很紧张,如果欧盟通过高氯酸盐残留标准,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意造成影响。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一拟定中的标准可能进一步收紧。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生物危害与污染研究部食物污染专题负责人马可·比纳里亚曾表示,EFSA在评估报告中建议茶叶中高氯酸盐含量是0.55—0.58毫克/公斤,拟发布的0.75毫克/公斤的标准较为宽松。
欧盟将在综合考虑各方科学意见后,公布正式适合欧盟全境的检测标准,预计强制性标准将于2016年正式颁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法律事务部负责应对此事,2015年12月29日,专门举办了“欧盟制定茶叶高氯酸含量标准”应对工作汇报会。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尹宗华亦在2015年7月底率团访问欧盟,专门就欧盟茶叶中高氯酸盐含量标准展开游说,希望欧方从促进中欧茶叶贸易角度出发,合理制定相关检测标准。
此前曾有成功先例。自2013年下半年起,欧盟逐步加大了对中国输欧茶叶中蒽醌残留的检测力度,要求每公斤茶叶不能超过0.01毫克的“默认标准”。
在当时茶叶中的蒽醌成因不明,风险情况不清,检测技术也不成熟,中方认为欧盟的标准过于严苛。随即,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茶叶中蒽醌来源分析课题研究,质检总局、商务部依据相关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和场合向欧方提出交涉。最终,蒽醌限量标准提高到了每公斤0.02毫克。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罗逢健表示,他已向商务部提出了一项针对茶叶中高氯酸盐来源的研究申请,现在尚未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