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瓷器
公元581年,杨坚兼并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连年混战的局面。隋末大运河的开凿,也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龙柄鸡首壶
第一节 青瓷与白瓷
一、青瓷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釉色还不稳定,这说明它的窑炉结构还有待改进,使用还原焰烧成技术仍不成熟。这时的用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在高温中流动性大,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而且胎体普遍较厚,胎质坚硬,一般是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此时青瓷的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个别的也有加黑褐彩的,其中以印花较为多见、最富有代表性。印花是在瓷胎未干时,用瓷土烧制成的阳文印模压成花纹,然后才施釉烧成。其纹样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单独或复合形式,表现在立体器物的颈、腹部和高足盘的圆面上,看上去整齐、简朴、图案性强。刻花则是用一种尖利的工具,在瓷胎未干时刻划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样,然后施釉入窑烧制。贴花是将瓷泥填入模内,压制成各种花纹,趁瓷胎未干时用瓷泥浆水粘合在器物表面而成,较少见。
在造型方面,隋代青瓷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最多见的器类有鸡头壶、盘口壶、罐、瓶、高足盘等。湖南岳州窑烧制的青釉八棱形短流壶,就是一种新造型。安徽淮南窑的青釉四系瓶,也为它窑所不见。而各地瓷窑都有青釉高足盘,则属隋瓷中的典型器物。
二、白瓷
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这种在瓷胎上成功采用白色化妆士的工艺,是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即: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