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红袍” | 茶趣
作者:王充闾
传统戏曲里有一出“访白袍”的戏,表演的是唐朝大将尉迟恭寻访“白袍小将”薛仁贵的故事。我这里却讲寻访“大红袍”。“大红袍”,原是武夷山岩茶中之佼佼者,素有“茶王”之誉。我们所要寻访的就是这种茶树。
几位文友此刻正行进在武夷山风景区的“九龙窠”里。溪涧潺潺,流淌在错错落落的鹅卵石上,一路上弹出淙淙的琴响。面对这种山川丽景,友人竟情不自禁地高声朗吟起来:“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行人只在清溪里,尽日松声夹水声。”原来这是宋代“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的诗,他写的正是武夷山一带的景观——峰峦重叠,清溪曲折,水声松籁,不绝于耳。闽北风光宛然如画。
走着走着,看到一小片茶园,枝株茂密,叶片微呈红晕。几个人同时喊出:“看,这就是了。”谁知,错了:它是“大红袍”的老弟——“小红袍”。
又拐了一个弯,前面略显开阔,却不见了茶园,小石丘上独有茶亭翼然。在高山悬崖之间,由石块垒起的台座上,果然长着几株茂密的茶树,旁边还隐约可见镌刻在岩石上的“大红袍”三个字。由于山势高耸,距离较远,茶树的具体形态看不太清楚。东道主介绍说,这几棵“茶王”生长时间很长了,枝干弯弯曲曲,长满了苔藓,又浓又绿的叶片间夹杂着一簇簇的嫩芽,边缘上都呈紫红色。传说从前是靠训练猴子攀崖采摘,后来从旁边石罅里凿出一条缝隙,架上悬梯,茶工可以勉强上去,采摘之后,悬梯立即撤除,因为这是“国宝”啊。
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下山化缘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服侍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健康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礼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
说着,一行人已上到茶亭坐下。女老板提着水壶汲来了山泉,用硬炭升起了炉火,顷刻间壶中便冒起了热气。她左手端过一个古香古色的茶盘,上面摆放着比拳头稍大的紫砂壶壶和几个酒盅般大小的茶杯;右手托着一个贮存茶叶的锡罐。茶叶放进壶中,注入滚沸的水,并用开水将茶壶淋过。两分钟过后,便提壶在各个杯中先斟少许,然后再均匀地巡回斟遍,最后将剩下的少许茶水向各杯点斟。据说这里头有个名堂,头一次叫“关公巡城”,第二回为“韩信点兵”。
天色向晚,同伴们向女老板致谢,说有幸在这里品尝到了“大红袍”这种人间至味。女老板却歉疚地摇摇头,说,准备不周,十分抱歉,今天我这里只有“小红袍”。当然,这也不是凡品。
不晓得这种“小红袍”与“大红袍”有没有亲缘关系,颇悔当时没有询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