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伤脾——思念也是一种病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也就是五种情绪,这是五脏的功能表现之一。五脏与五志的对应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脾主思。五志与五脏,情绪与脏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也就是说,平时过于欢喜就会伤心,大怒就会伤肝……如果过度思虑的话,就会伤脾。如果伤了脾胃,则食欲不振。
有一次,一位女孩说男友与自己刚刚分手了,当时自己哭了一整天,现在不仅情绪不好,而且连饭也吃不下去了,而且总感觉浑身无力,问笔者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按中医理论她这种情况是忧思过度,脾气郁结,运化失常所致。《素问·举痛论》有言:“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思是什么?
《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思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
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如军队要打仗,先要制定一个总的战略,这是正常的思。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因此,思虑过多,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
其实针刺穴位或吃汤药只是帮助患者快速梳理体内气机,有助于自己进入良性循环而已。
小病不求人,但求按脾经
脾经属足太阴经脉,从足大趾前端沿内侧上行足内踝前,过下肢内侧,在腹股沟附近转入腹内,属脾脏,络胃腑,上膈膜,直抵咽喉部;然后连舌根、出舌下;另一条支脉从胃往上,过膈膜,注入心中。
如果脾经经气出现异常,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时时嗳气等症状。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脾经共有21个穴位。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在各穴位中,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都是治病好手,对付一些常见的小痛小病可以说手到擒来。
艾灸隐白穴止“功血”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过去每月月经量多,且来势很猛,自诉体检没有子宫肌瘤,这个月已经持续十余天,血色淡,每晚多梦易醒,腰酸体倦乏力,大便稀溏。看其舌体胖大色淡,舌边遍布齿痕。于是笔者选择为其针刺隐白穴再加艾灸的方法,再辅以肾经的水泉穴,同时服用人参归脾丸以健脾养血安神。2日后患者电话诉次日血即止。这是一例效果比较理想的患者,其属于脾虚不统血,合理选穴并配合合适的中药,才有如此效验。如果患者自己使用一定要确定病势不急,一时不便到医院治疗时才可参考此法。疗效不理想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辨证论治,以免误治失治。
“功血”是现代医学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异常的子宫出血,经诊查后未发现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其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律出血,属于中医妇科“崩漏”范畴。
崩漏是指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经血非时而崩下不止谓之崩,经血非时而漏下不尽谓之漏。这是由于致病因素损伤冲任,固摄失职,血失统摄而引起。中医根据具体情况常可分出数种证型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上例服用归脾丸加针灸得效的患者属于劳累损伤脾气,致使脾虚而导致的脾不统血,血下不止,心血亦虚,导致心不藏神,症见失眠、多梦易醒。证药相符,故而奏效。
在临床上,还会有其他证型,要辨证论治,证药相符,方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