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郑板桥茶联的审美韵味

郑板桥茶联的审美韵味

 


 


郑板桥茶联的审美韵味


 


 


    郑板桥所撰茶联之多,之妙,以及在审美韵味方面之富有个性特色,恐怕在历代墨客骚人之中,也称得上是独领风骚呢。



  他的咏茶美联,尽是即景即兴之作,特别讲究写真。这正跟他的诗、书、画之创作风格一样,奉行所谓“三真”精神。三真者,即“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是也。所以他创作的茶联,一律重在表现自然,并在表现自然中表现自我情愫,即表现他的独特文化性格和独特艺术风格,从而鲜明地昭示出了他的咏茶之作上的独特的审美韵味。



  这里且择其在民间历久流传而不衰的几则,略述于下——



  青年时代的郑板桥,苦于家境日困,不得不走出兴化古镇家中,来到离镇十许里的竹泓港村,当上村塾的教书先生。仅仅教几个小小蒙童的塾馆,其学薪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只得终年做了半饥半饱的“清闲客”,无枷无锁的“自在囚”。眼看一日三餐,吃的是大麦磨成的?子,喝的是苦涩兮兮的粗茶。于是他就在啜咽苦茶之余,哼成了一首茶联,并即一挥而就,索性将其贴在竹泓港塾馆的大门上:白茶青盐?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子饭”,亦雅亦俗,典出不凡,恰好写出了他这位塾馆主人的清贫生活之真况。而且在谴词用字上更无藻饰和雕琢,读之顿觉此联正如清茗一般淡泊自甘,隽味餍人呢。



  郑板桥父丧之后,只因累累债务缠身,便不得不一度离乡背井,栖身于镇江焦山,一面躲债,一面读书。昔日这里有十几家庵寺,其中别峰庵住持本是兴化籍的和尚,正是得之于他的慷慨之助,郑板桥才能暂在僧舍落脚住下。此后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也就是他四十三岁那年,则又再次来到别峰庵,潜心攻读诗书,以应科举考试。



  这个别峰庵坐落在后别峰,亦即双峰之阴的别岭上。此处幽篁森森,石笋参差,山雾杳缭,涛声不息。郑板侨独居在这所俨如绝世的别岭僧房里,读书与作画之余,则不时汲来中泠泉之水,烹煎新茶,独自品呷那啜苦咽甘之味。偶或在晨昏茗憩之时,抬望眼,但见远远近近的江景山景,更是分外迷眼:俯瞰浩瀚大江,波澜接长天;远眺吴楚诸山,玲珑若画屏。由是他便在这里先后撰成两首咏茶佳联,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审美情怀。——



  一首是给焦山自然庵作联并书的,云: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吴山当画屏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清水烹茶



  乾隆十九年,则是郑板桥的厄运之年。他在历过十二年的宦海生涯之后,只落得个罢官而归的结局,不由胸间塞满抑郁而忿懑之气。



  无可奈何,只得借助于游历江南山水,聊以释怀耳。于是不待春寒消逝,即开始浙江之行。沿途由杭州,而钱江,而萧山,最后抵达绍兴。他要在这里作一次寻“根”之游。只缘板桥故里,传说是坐落在禹王的马蹄印上的。而相传大禹死后,就葬在会稽山下。此次绍兴之游,郑板桥自然首先即去晋谒禹王陵。但见会稽山下,有禹池,有碑亭,有窆石,有古鼎,凡此般般胜迹,无不引得他肃然起敬,顶礼膜拜而不已。



  郑板桥更其熟知的是,绍兴自古以来,就是出产日铸茶的胜地。这次亲见城里城外,茶馆林立,比之扬州一带,其嗜茶之风尤盛,确乎茶道大行焉。当郑板桥坐进绍兴茶馆,频频擎瓯啜茗之时,不禁茶思飘逸,便即咏成了一副茶联: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两三瓯



  郑板侨的茶联之中,有咏佛茶的,也有咏道茶的。早在雍正二年,亦即他三十二岁的那年,曾作冲破千山万水阻隔的青城山之游。



  青城山历来被中国道教尊为第五洞天。其海拨在1600米以上,连峰接岫,千里不绝,素称拥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单八处胜迹。它那“青城天下幽”的独特魅力,则驾乎诸洞天之上。这里非但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而且也是道茶文化的发祥地。青城山道院拥有大片大片的茶园,其所自种、自采、自炒的正宗道茶,素有仙茗之称。若是“汲麻姑泉,烹树头新摘雀舌茶”而啜之,则“色淡碧,香气浓郁,入口若无味;少顷凉生,舌本如啖谏果(橄榄)焉”,真真叫人领略到它那“仙乎仙乎”的味外之味呢。



  郑板侨自号板桥道人。此次他不畏千难万险的跋涉蜀道之苦,特来仰瞻第五洞天,自然要把青城山的诸景一一探访,膜拜。当他来到天师洞和道院茶园一带,眼看周围的殿宇恢宏,石径螺旋,林竹蔽天,仙泉环流,不禁赞叹道:此乃青城山最其幽绝处也!



  一个望外之喜是:这里的道院斋堂非但款待他吃住,而且更奉之以道茶绝品,汲来麻姑泉水烹之。至于煎茶所用的柴火呢,那也是特别讲究的。他看到那些被劈碎的松根之类,只能用来煮饭,烧菜,却不可以用来煎茶。因为煎茶所要的柴火,必须是扫来的竹枝竹叶才行,此即所谓竹助茶香是也。



  就在板桥道人辞别的前夕,道院长老特地恭请他留下墨迹时,他这才濡墨走笔,即兴撰成了咏赞青城山道茶的一副妙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创作的茶联之中,最富于幽默谐谑风格的,莫过于那首流传得家喻户晓的六字联,即——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