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成习 俭以养德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不仅有物质财富上的意义,更有思想道德上的感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寻常之物,无不是经过多少人付出无数艰辛才创造出来的。珍惜它们,就是对天地馈赠的敬畏,就是对劳动者的敬重。如果以为生活富裕了,就可以任意挥霍,那就必然从感情上疏远劳动人民,阻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个别人受西方价值观和传统糟粕文化影响,把节俭等同于吝啬,把挥霍无度视为“出手大方”,“脸面有光”。实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生活富裕了,富而不奢,能省则省,才能赢得尊敬;挥金如土,暴殄天物,只能被视作“没有教养”。
众所周知,周总理在生活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伏案工作多,衣服袖子破了,就在肘部补个大补丁。为了保护袖子,他又做了袖套戴上。他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最后补得连自己也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了。
朱德同志革命的一生,也是勤俭节约的一生。他在旧军队中官阶已经很高,却不图安逸,宁愿到欧洲勤工俭学,过艰苦的生活。在井冈山,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一起挑粮,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佳话。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延安时,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德高望重,却和两位青年教师合住一孔窑洞,盖一床旧被子,在大食堂和大家吃同样的饭菜。老一辈革命家以苦为乐、以苦为师的崇高品德是我们永远应当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的日子尽管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而且生活一天比一天改善,但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既让生活过得富足,也让人生过得高尚,应该是我们永不动摇的价值目标。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当县委书记时,一位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都要换成新的。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干部分管财政,拍着胸脯说:“花钱我负责。”但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坐在破椅子上就不能革命了吗?”他接着说:“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焦裕禄的这一番话,应该如警钟长鸣,永远响在我们的耳边,激励我们俭以养德,砥节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