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坐落于久有“仙源灵境”之誉的江西省奉新境内百丈山中,是中国佛教禅宗“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又称“天下清规”,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背山面田,占地1200亩,原有七进殿堂,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原先这里香火不断,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宋代元丰年间,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张元尽曾为它写过文章。明清两代,这里达到了鼎盛时期。北门大殿,规模宏伟,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后来几经兴废,寺院几乎倾塌殆尽,现大雄宝殿与僧寮二栋尚存。大雄宝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
一九四九年后,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后,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茶的使用,在中国最少有4700年的历史。到唐代,茶文化伴随着茶禅的出现而确立。茶禅,又是伴随着百丈寺《百丈清规》的诞生而形成。
虽在《百丈清规》之前,佛教已经普遍出现饮茶的现象,但那不过仅仅是为了防困倦,作为静思维的助修方法。《百丈清规》的建立,正式确定了茶在禅门的重要地位。因此说茶禅是独具宜春特色的文化现象,这种提法应不为过。
《百丈清规》的不少条文中,均提及茶在寺院中的使用方式、作用和意义。寺院法堂设有两面鼓: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寺院中有“茶堂”设施,有“茶头”执事,有供祖师的“奠茶”仪式,有坐香后的饮茶助修,有集体吃茶的“普茶”活动……寺院中还有种植茶树,采制茶叶,所有这一切都被视为佛事。更有百丈禅师的“吃茶,珍重,歇”禅门三诀,以茶悟道。
沩仰宗是百丈的直承法脉。沩仰宗祖师慧寂禅师住宜春仰山。一次,陆希声来拜访他,问:“和尚还持戒否?”禅师答:“不持戒。”又问:“还坐禅否?”答:“不坐禅。”陆希声沉默了很久,禅师问他:“领会了么?”陆道:“不会”。禅师道:“听老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两三碗,意在钅矍头边。’”这两三碗酽茶让人品味,品什么?戒无相,禅亦无相,拿锄头除去心头杂草,留下一片清净。仰山禅师一曲偈颂,使得无上禅机,尽在闻香杯里。 宋时,茶从中国的寺院传到日本。临济宗禅师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带回东瀛,被奉为国宝,代代相传,直至今日。日本禅师荣西入宋时,将茶从中国带回国种植。其后,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将其发展成为日本茶道。吃茶之风由寺院传至文人士大夫,最后普及到民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日本“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