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且鼎且缶,以啜以饮”。随着饮茶风气的日益普及,到了宋代,专门的饮茶器具应运而生。这些茶具之中有陶器、石器、瓷器、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漆器、竹器、木器、玻璃器、牙骨器等等。由于明朝开启了清饮之风,即茶叶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具便逐渐占据显要位置。其中影响面最广,使用量最大的当属瓷壶,而最受历代文人、茶人推宠的则非紫砂壶莫属。
关于紫砂壶的记述,最早见于北宋名家诗文中。北宋《宛陵集》中载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苏轼曾经谪居宜兴,尤爱用紫砂壶泡茶,并有词句:“铜腥缺浬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也有人说他发明的一款被后人命名为“东坡提梁壶”者就是紫砂壶。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蒲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
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古窑址中发现大量北宋紫砂器残器,以壶为主,有大量的壶嘴、壶身、壶把和壶盖,特别是部分壶嘴上捏塑龙头的装饰与乌龙茶有关,与宋代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完全一致。残器经复原后可以看出,壶的容积较大。形制有提梁式和短把式,胎质较粗,制作也不够精细,一般只能作煮水、煎茶之用,并非泡茶或几案上的陈设用具,这正完全符合宋代茶事的实际。由此也说明,宜兴从那时起便成为我国紫砂壶生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