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这是很好养身之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虄宗的生理(阴阳)平衡。
从中医角度上说,自古秋为金秋,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躁气当令”,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躁、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躁、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躁、益螐妃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深秋虄宗精气开始封藏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补品。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玞忓躁,口忓咽躁,忓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虄宗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此时乃多事之秋,应警惕的便是心脑血管病,原因有三:① 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② 寒冷的刺激,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③ 寒冷还可以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质的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促使血栓的形成。
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要从寒露节气开始注意以下几方面:① 注意防寒保暖,以利血液流畅。② 合理调节饮食起居,少食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③ 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④ 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研究认为,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因此,此时的中风病人明显增多与气温低、气压高密切相关,预防中风,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病的治疗.做好家庭急救与护理。
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此节气会骤然增高。中医认为,这是秋躁伤肺所致。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秋天,气候忓躁,可多喝白开水。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躁的饮食良方,即:“朝朝饮水,晚晚蜜汤。”若在白开水中加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躁而引起的便秘。
寒露以后,气温逐渐下降,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防寒,深秋是感冒的多发期,要养成一个习惯,出门之前把颈后的大椎穴,用手掌搓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
其次,寒露以后进入阴历八月,气血流注心包经,抓紧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像冬天怕冷,手脚冰凉的状况会得到改善,心包经起自中指的指尖,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一百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的功能,越简单的方法效果越是不简单。心包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可以说是心脏的保护墙,所以心包的功能决定着心脏的健康。每天弹一百次中指,当然不止局限于这个数目,越多越好,有空就可以弹,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心血功能的经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