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化批量生产的今天,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基本在抛弃,想要在许多年后找到老石磨茶的身影,难也!
1、手工茶松而不散
机器压的铁饼,给人们在用茶刀撬茶时非常不方便;特别是青饼不利于自然发酵,外面的变黑,里面的基本还是青。想到以前一些老的茶庄做的手工茶,从饼、包装、棉纸、竹壳包装,给人一种精致和舒服的感觉。所以等到喝老茶时,就会让您感觉到松而不散的真正意义。
2、茶阴干非常容易
茶饼做好后,是要放在架子上阴干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如果这个过程阴不干的话,以后会影响茶的存储。特别是现在有的茶厂,为了急于赶订单,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这是对普洱茶后期发酵非常不利的。特别是机器制的铁饼,茶心里面是不容易干。听以前的手工做茶人讲,一般茶要放在架子上凉6个月左右,现在30天有的就收工了。可想这些茶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3、卫生条件和用心程度
有的人误以为手工茶不干净,或许只是人们对农村的一种看法。手工做茶,有的人一天只做30个饼,慢工出细活,从挑料,蒸、压、凉、包、每一个环节所付出的时间是让您想不到的。如果放在机器工艺里,人们只在乎完成工作,不在乎茶做得如何。这从本质上就有很大区别。
手工炒茶和机械炒茶相比,手工炒茶没有什么好处,机械炒茶均匀,干净卫生,无异味,炒制的茶外形,色泽,内质都比手工好,省工省时,成本低。
眼下正值春茶采摘、炒制时节。有记者在江南一些茶园里发现,“采茶姑娘”成了采茶老太,最年轻的采茶女已有62岁。而茶园附近的茶厂里,50多岁的炒茶工孙师傅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她曾想招个学徒,但年轻人学了几天就跑了,不是挣不到钱,而是炒茶很辛苦,年轻人都不肯干。
在一些地方,炒茶工艺失传,茶厂只好用机器代替人工,虽然产量能大幅提高,但口感没法跟人工炒制的茶比。而有些名茶,名就名在炒制的工序,用机器炒制,就名不副实。比如南京的“雨花茶”是无法用机器炒制的,如果没有新的炒茶工,雨花茶制作工艺就可能失传。
现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工业时代,机器化大生产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以机器制作为好,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的吃、穿、用的东西,人们似乎还是对手工制作情有独钟。比如,用南京云锦裁一件合体的中国传统服饰,那是比“传说的还要美”,但只有是织锦大师坐在大花楼木织机上一丝一梭、一天只能织几寸织出的云锦,你才能找到非遗的韵味。
这就是“纯手工”的魅力。尤其是茶,丢了手工炒制,就无疑丢失了一份茶文化的精髓。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单是炒制就有各地特色。如笔者,现处南京,但每逢春茶开摘,却想到“六安瓜片”,想到曾生活过的皖西山区,那个当地人叫艾冲的山寨。采茶是寨子一年中的盛事。年轻的姑娘们要穿上浆洗一新的衣服,背上茶篓上山,摘好的绿芽要放在竹匾里吹晾,然后全村寨的人围在一起,看炒茶师傅支起陈年铁锅,将翠绿的鲜芽倒进锅中,铺开、揉捻、翻转,顿时醇香四溢,欢声笑语。炒好的茶得用去秋的高粱穗扎起的“把子”起锅,装进手工打制的茶叶桶里,底部再放上一块木炭防潮,那真是纯正。而今,每当我喝起新茶,就会想起艾冲那口炒茶的大锅,不知当地的姑娘、小伙们今天是否还能围在一起,唱着茶歌,跳着茶舞,庆贺春茶“开锅”。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更为丰实,但是人们发现“茶”在被日益利用之下,其自身纯正的内涵却正在部分丢失。倒是一些外国人在忙着研究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据悉,南京雨花茶2009年被列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几名美国摄影师已连续几年来宁拍摄雨花茶从采摘、制作到品茶的过程,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被送到美国播放,更多的人了解了茶叶,了解了中国。我想,这部纪录片记录的一定不是中国的“机器茶”。
美籍华人余蔚虹说,日本的茶工艺一度也面临失传,后来日本将茶道推广到学校、社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项工艺终于有人继承。如此,赋予中国茶更多的文化元素,而少一点商业元素,也许就会少一点“机器茶”。
土家人制作的手工茶也叫粗茶叶,是用来泡茶的,更是用来打油茶汤的,手工茶不依赖机器操作,完全是手工一道道做出来的。
清明前后,种在坡上和田边地头的茶叶树,经过雨水的滋润,阳光的温暖,茶树枝丫上冒出一枝枝娇翠的嫩芽。
清晨,土家人背着背篓来到坡上和田边地头的茶叶树边,将鲜绿的嫩条巅从三匹叶下面掰断,然后一把把丢进背篓,掰到一背篓后,又往另一个背篓里丢,两个背篓都装满了,就背回家,倒在一张张簸箕里摊薄,使嫩长条的茶叶巅保持采摘时的颜色,使嫩长条的茶叶巅在挥发水分的同时溢出新鲜的清香。
灶孔里的火烧燃后,用水将锅子清洗干净,端来簸箕将嫩长条的茶叶倒进加热的锅子里,右手拿着锅铲与左手配合着在锅子里反反复复的煸炒,这叫杀青。煸炒的时候,灶孔里的火既不能烧得太大,也不能烧得太小,保持适宜的温度,使配合煸炒的左手感觉不烫手为宜。每次在锅子煸炒的鲜茶叶不宜过多,控制在四五斤左右,这对煸炒鲜叶杀青的质量尤为重要。
二十分钟后,煸炒鲜叶杀青就算结束,已经蔫缩的鲜叶全部舀到簸箕里揉搓,锅子里继续第二锅对嫩长条的茶叶巅进行煸炒杀青。揉搓茶叶是顺着从后往前一个方向,使茶叶在揉搓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收敛,收敛是让茶叶变成细细的长条。揉搓要用力均衡,过大会使茶叶搓绒,过小又达不到揉搓茶叶的目的,揉搓的力度一致时,才会让每节茶叶得到成型的效果,揉搓的时间是掌握在杀青后的鲜叶从高温过度到低温,直到没有了温度时为止,最长在二十分钟内。揉搓好后在簸箕里摊薄,端到通风处吹干水分,再到第二张簸箕里又开始揉搓茶叶。
等到煸炒鲜叶杀青完后,揉搓茶叶完后,又要在锅子里煸炒,这时灶孔里的火比杀青时的火要小一些,加热的温度以适宜双手煸炒为宜。这是手工茶的第二次煸炒,这次手工茶的煸炒是不用锅铲的,完全依靠双手在锅子里翻动和揉搓,放在锅子里的茶叶不宜过多,以一把抓完为准,煸炒的方向也是从后往前,揉搓的力度要小于第一次在簸箕里揉搓的力度,第二次在锅子里煸炒的手工茶,起到的作用是在收敛水分的同时让手工茶最后定形,直到煸炒干后,煸炒出了手工茶的清香就算制作完毕,舀到簸箕里摊开,有太阳时,端到外面晒过一天即可用口袋和盒子包装,再放到干燥的坛子里贮藏。
制作手工茶持续到清明后的一个半月时间,一共制作三次,一次的周期在半个月时间。茶叶质量高的为青绿相间,晶莹泛亮,浓香阵阵为上等茶,也叫头道茶;青黑相间,二者兼顾,通体发亮,淡香四溢为中等茶,也叫二道茶;淡黄颜色,光亮稍浅,节条短小,暗香弥漫为三等茶,也叫三道茶。头道茶多半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二道茶是用来泡茶招待客人,三道茶主要是打油茶汤的原料。
土家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茶叶树,但规模不是很大,制作手工茶除了头道茶送给亲朋好友,留下的二道茶和三道茶是不会背到街上销售的,一般都会自用,除了人口少的人家和茶叶树种得多的人家,有茶叶卖外,一般的人家完全可以做到不买茶叶,自足自给。手工茶的特点是泡茶茶水深如绿汁,就像茶叶本身的颜色,抿入口中香气漫漾。打油茶汤的茶叶要炸得黄金亮色,泡酥得不沉入汤底,始终飘浮在汤面,品尝起来,茶叶酥香,汤水味深。
土家人家都会制作手工茶,家家户户都会在清明前后将嫩长条的茶叶尖掰回来,把制作的手工茶晒出来。制作茶叶的季节正是农忙的时候,采摘茶叶也只有利用早晨和黄昏、落雨天的日子制作手工茶,尽管时间紧,一旦制作起手工茶来是不含糊的,决不会偷工减料,决不会少一道工序,要做就要做好,做好的手工茶才拿得出手送给亲朋好友,泡的茶才好饮,打的油茶汤才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