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些饮茶专著来看,饮茶方式基本上是继承了唐代传统,只是,在
茶叶制作、茶具设计和点茶技术上有了提高。比如,唐宋饮茶,都用饼茶。唐时,将
茶叶蒸后,研成膏状,用茶模制成茶饼,有圆形有方形。而宋代则讲究得多。宋徽宗写的《大观茶论》中,赞誉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选其极”。其茶饼,要经过采、择、蒸、榨、研、拍、穿、封等八道工序,始告制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兴趣较多的放在宋代“斗茶”上,忽视了对于唐代饮茶方式的继承情况,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鎏金茶具,才加深了对“茶之尚,盖自唐人始”的理解。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所研究人员清理法门寺塔地宫隧道时,发现了两块唐咸通十五年874年碑石,两块碑石前后重合,竖靠在前室门外。外面一块为《大唐咸通启迎岐阳真身志文》,里面一块为监送真身使刻制的《应从重真寺随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简称《衣物帐》〉。碑上提到的“真身”,就是地宫内瘗藏的佛指舍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