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公斤,旋有福建安溪之茶商王安定及张占魁合办「建成号」,继之大陆茶商来台设厂制造包种茶者接踵而至,于是包种茶之产量渐增,其后遂与盛极一时之乌龙茶并驾齐驱。 当时台湾茶业兴盛,但难免有眼光短浅之业者,为牟奇利,而将
茶叶粗制滥作,甚有掺混劣品之不正业者。当时巡抚刘铭传,因鉴及此,为矫正并防止不正业者之跋扈,且图强同业之团结,扩展生产,改良技术,精进品质,奖励输出,遂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特命茶业者组织「茶郊永和兴」,此即茶商公会之起源。 此时,茶园开拓益广,前仅栽培于台北近郊之茶园,一直拓展至宜兰、新竹以南,产茶量亦随之遽增,而输出量亦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达九千八百余公吨。 肆、日据时期之台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年战争,清廷战败,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统治,当时日本明治时期之经济乃以茶业与蚕丝为国家经济之骨干,故将台湾既有二万六千余公顷茶园,列为台湾重要农业产业;遂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台北厅文山堡十五份庄及桃园厅桃涧堡龟仑口庄,着手设立茶树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