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诗里的茶文化 一曲
下一主题:茶到热后终须凉
河西园茶属黄小茶类,以粗壮、烟香而脍炙人口,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历史名茶,是望城县的传统茶产品,与南橘、西粉同列为望城三大传统名产。相传在唐代天宝年间由麓山寺僧人从安化县带回茶籽种植于寺院周围,每年采制茶叶款待游客。清代咸丰年间开始茶橘间种,茶园与橘园相连,茶蓬与橘树相间,故曰"园茶".
河西园茶主产于岳麓山至回龙洲、白沙洲湘江西岸沿河一带约三十公里的范围。该区域土壤深厚肥沃,茶橘间种,茶树有橘树遮阳,给茶树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茶树生长茂盛,芽叶肥软,持嫩性强,配合独特的采制工艺,形成了它独特的品质风味和长沙人独具地方特色的饮茶风格:河西园茶只产于长沙湘江西岸传统特产南橘园中,鲜叶原料为"蕻子茶",粗壮鲜嫩形如菜薹,加工工艺是既杀青,又渥坯,几揉几熏,茶叶与黄藤、枫果球熏烟香味浓郁,茶汤橙黄,滋味醇厚,叶底黄绿;加之长沙人饮河西园茶,饮其茶汁后还要嚼其叶底,保留了茶叶作为食品时代的使用习惯,齿颊留香,更加别饶风味。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湘水清绝深至十丈犹能见底》诗中写道:
湘水无纤埃,十丈如碧玉。
直是银河铺,不用燃犀烛。
我性不茶饮,至此酣千锺。
爱极无可奈,藏之胸腹中。
一个退居江湖、纵情山水、生性不饮茶的高士,不但一反自己的生活习惯,喝得酣畅淋漓,并且还"爱之无可奈,藏之胸腹中".湘江水、长沙茶对于诗人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隆平高科有意发挥历史名茶产区的人文地理优势,近几年在乌山镇茶园村组织成立了乌山贡茶专业合作社,参股茶农达百余户,种植面积上千亩,产品获得QS认证。但愿几十年来芬芳暗持的望城名茶,又有望焕发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