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几,古今不衰的收藏品
发布时间 2012-06-26 浏览 24628 次
》开篇曰:"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指的就是这种情景。后汉李尤《几铭序》中写道:"黄帝轩辕,恐事之有阙,作舆几之法。"从许多古籍记载中,可看出几作为茶几的雏型很早就出现于我国。那时的茶几比较小,几面狭长,下面两端装足。《器物丛书》上载:几长五尺,高二尺,广一尺,可见古代的茶几与现代茶几的造型是有共同之处的(突出表现在几面狭长).

由于茶在古代也广泛应用于祭神等,因而茶几在祭神设筵时常被派上用场。茶几在古代还曾被用作君主敬老的赠物,常和手杖一起赠予长老,《周礼》中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礼记·曲礼》中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说的就是官员70岁可向君主提出退休。如果因特殊需要得不到君主的获准,就会被恩赐几和杖,留下来继续工作。原来,坐席时几可用以倚靠,与扶助老人行走的手杖一样,适合老年人使用。几、杖两物连用,就是老人起居的用具。这种茶几在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砖里就可一睹风采。当然,早期的几并不全都叫茶几,它还有重几、长几等名称。

作为古代家具的茶几,屡屡成为文人墨士吟咏作赋之题材。梁孝王有一次召集诸文士游曜华宫,让文士们赋泳宫中各种摆设。有个叫韩安国的人半天也写不出一篇,一个叫邹阳的文人见他急得冒汗,就代他写成了《几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皇家贵族也很看重茶几之实用。朝廷对茶几的选材、制作要求甚为苛刻。从《几赋》中的描写就可窥见一斑:"援葛虆,攀乔枝,上不测之绝顶。伐之以归眇者督直,聋者磨砻齐贡金斧。楚入名工,乃成斯几。离奇髣佛,似龙盘马回,凤去鸾归。君王凭之……"茶几比之其它家具,可谓小巧玲珑,广受喜爱,我国民间流传着一道茶几谜语:"有面没口也无手,方长高矮样样有。虽然也有几条腿,就是生来不回走。"历代以来,茶几的形状不一,有大小、长短、华简之分,有的实用,有的则是作为一种摆设品。一张惬意的茶几就像一个小精灵,舒心的居室、华丽的角落因为有雅致的茶几而平添几分高贵,几分浪漫。

茶几虽然是室内的一件小家具,但在室内装饰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国许多文学名着对室内陈设的描写,也常笔触茶几。茅盾的《动摇》中写道:"靠着左壁,摆了三张木椅,两条茶几,和对面的右壁下正是一式。"老舍在其《二马》中写道:"靠着窗户摆着一只小茶几,茶几上一个小三彩中国瓷瓶,插着两朵小白玫瑰花。茶几两旁是两把像木椅子……"名作家李劼人的名着《大波》中也写到茶几:"左右壁下各安了四把旧式太师椅,各安了两张旧式雕花茶几,与炕床一样,都是红豆木做的。"

上世纪困难年代,人们温饱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大多数家庭找不到几件象样的家具,更别提摆茶几品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不断追求高雅生活方式,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茶几这一摆设。下班之后,劳作之余,品茗聊天,喝的不仅仅是一泡茶,而是在品味一种环境,一种情调,一种文化氛围。因此,很多家庭注重把茶几做成一种富有艺术气息的摆设。与古代不同的是,现代茶几走上了以材料求丰富、造型求简洁、功能求多用、色彩求明快之路,在艺术风格上出现了多变性与趣味性,或 平和稳重,或粗犷豪放,或古朴雅致,或纯朴自然。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升华以及装饰材料的丰富多样,品位较高的可能要数钢化玻璃、雕花玻璃和大理石做成的多功能款式茶几。红木茶几,则显得雍容华贵,气派非凡。置于客厅茶室,招待亲朋好友用茶聚谈,显得雅观得体。有的人家则利用根雕、藤编、竹制的来自大自然的茶几,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添加了回归自然、崇尚乡野的情趣,给人质朴美的艺术享受。

笔者的家乡闽南是功夫茶盛行的地区,犹如爱屋及乌,闽南人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就像"好马配好鞍"的道理一样,闽南人尤重茶几,如果哪一家没有茶几,就会令人感到缺憾。时下,做工精致的茶几还成为闽南闺女出嫁的嫁妆,这一茶几嫁妆便是闽南茶人的收藏品。闽南人惯称茶几为"茶桌子",旧时"茶桌仔"是卖茶摊点的代名词。可见,茶瘾君子是何等重视茶几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茶几便成了古今不衰的装饰物和收藏品。

1  2  3  4  5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