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沱茶的历史茶香
发布时间 2012-06-21 浏览 28775 次
茶叶至今依旧是下关沱茶的核心环节,手工揉制出的沱茶外形精妙绝伦,非常独特,而且具有"层次分明"的重要特点。再来细细品味下关沱茶,滋味醇厚、浓郁,且经久耐泡,往往一壶茶续上七、八泡水,依旧能品味到沱茶的醇厚口感。

作为支撑整个沱茶茶型的"底茶",沱茶的底茶选用了味道浓郁的毛茶原料制作。而位于中间的"二盖"则选用了略比"底茶"鲜嫩的春尖茶;整个沱茶表层"头盖",选用的则是最为鲜嫩、品相最好的"白毛尖"制成。

李其康自1968年进入下关茶厂从事沱茶生产以及企业茶文化工作已经足足43年了,见证下关沱茶发展的他专注茶文化研究的同时,还参与了下关沱茶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他与下关沱茶早已有了深厚的缘分和感情。

下关沱茶历史

1902年下关沱茶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零九年的历史。

1941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员会合资兴办"康藏茶厂",1948年4月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厂".1950年4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下关新康藏茶厂",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下关茶厂"、"云南省下关茶厂".

"下关风"吹出的茶香

喜欢云南普洱茶的人一定不会对"下关沱茶"这个品牌感到陌生。这个出自大理市下关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09年的历史,从1902年始创至今,这个"窝窝头"模样的沱茶,依旧保持着手工揉制成型的传统制作方法,而这也是至今机器无法替代的传统技艺。

还没走进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建设西路13号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能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茶香。要知道,大理下关可是和新疆喀什齐名的"风城",从制茶工艺上来说,这可是任何地方也难以比拟的条件。千百年来着名的"下关风"穿城而过,正是得益于此,1941年云南省下关茶厂最终选址下关。绵绵不断的下关风带走了茶叶中的水分,也将着名的"下关沱茶"茶香吹向了世界。

大理下关,位于着名的"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的交汇处。历史上,下关一直作为滇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从产地运来的茶叶在下关都要经过检选及加工后又分路运出,而这里更是云南普洱茶销往西藏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大理白族人发挥出自己对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作用: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将白族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了属于大理独特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颇具传奇的下关沱茶。

清代咸丰年间,云南茶叶集散地逐渐从滇南转移到了交通方便和工商、手工业更为便利、发达的大理下关。得益于此,下关汇聚了各种云南各种优质茶叶。当地白族"喜洲商帮"在吸收这些优质普洱茶各自优点的同时,也将各种制茶工艺、文化相互融合,研制出了沱茶"窝窝头"独特的形状。

玲珑"窝窝头":茶马古道的特殊记忆

曾几何时,马铃悠悠响起时,就代表着马帮正往来于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上。从大理带上货物穿过茶马古道去西藏,单程最快也要80多天,一个马帮往返大理和西藏之间一趟至少也得花上半年时间。云南出产的普洱茶,经过一路颠簸和反复的装卸货物,运抵西藏时总会出现大量的损耗。

随着茶市西移,1902年,下关"永昌祥"等几个商号对传统普洱茶形状做了一定的改进,率先研制出了形状独特的"沱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洱茶运输途中的损耗及淋雨变质等问题。

"沱茶利用巧妙的设计,可以说走出了云南制茶发展历史上关健的一大步。制作工艺的改进,极大地推动了茶马古道的茶叶交易,这是下关沱茶为茶马古道做出的巨大贡献。"李其康说。这些被白族人称为"沱茶"的紧压茶有着极其独特的造型--犹如一个用茶叶紧紧压成的"窝窝头",精巧而玲珑。

造型独特而小巧的紧压茶,比起传统的团茶来说更小巧和便于运输;中空的形状不但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使传统的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能有效地促进沱茶在运输途中缓慢地自然发酵,不但有效地避免长途运输中风雨等造成的茶叶发霉问题,也为沱茶长期贮藏提供了可能。

"沱茶借鉴了云南景谷\'姑娘茶\'的模样,让茶体具有了更强的抗压性,我曾尝试单脚站立在一个沱茶上,70公斤的体重落在沱茶上,沱茶依旧完好无损。"李其康说。

"沱茶"二字是汉字记录的白族语,白族人称沱茶为"tua zao","tua"意为用模具托出来的东西,有别于散茶,指的是"用模具压出的紧压茶".又因茶叶要用水来冲泡,故雅化为用三点水旁的"沱"字,就写成了今天的"沱茶"二字。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锡禄做出了他的解释。

1  2  3  4  5  6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