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国还需进一步增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院长 霍建国:
“中国制造”要避免陷入“制造业陷阱”
传统上看,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外交的独立、民族的完整、国家主权等概念。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新趋势导致安全的概念不断地向经济领域扩展,各国现在高度重视经济领域的安全,包括人口、资源问题、市场竞争、利用外资的政策以及外资兼并可能带来的一些经济安全问题。金融危机之后大国的博弈、竞争更趋激烈,而其中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的竞争。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影响力的日益上升,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经济博弈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这些实力包括产业实力和贸易实力等。从评价竞争力的11项指标来看,我国最强的是在出口和外汇储备方面,其它各项指标大都处于竞争力的边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虽然我国在制造业、出口和外汇储备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我国在这些方面具体情况如何呢?事实上,我国在制造业产业和外贸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虽然产业设备系统完整,但是强项更多地在于中低端层面。虽然今年我国制造业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许多基础的加工和关键的零配件制造能力还非常薄弱。大部分的工业中高端以上的设备和必要的配套件解决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而且国内外资企业基本占据了中高端制造业,国有企业,大型的制造业企业主要占据着制造业和大型设备,民营企业占据了轻纺和日用品生产。也就是说我国的创新和关键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贸易方面。虽然我国企业贸易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但是在价值创造部分占比仍然偏低。制造业的价值创造属于中低端,低附加值。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销售又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仿佛陷入了“制造业陷阱”。中国制造如何升级,向两头延伸,成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重大问题。
如何保证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安全日益成为政府今后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发展的角度讲,我们还是要坚持对外开放,而且要提高开放的水平,拓展开放的领域,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开放环境。中国在开放后虽然有损失,但收益更大。这种发展对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都大有裨益。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才可以更好地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所以中国还是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开放的目的是加快本国的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达到互利共赢。
各级政府落实“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作要快,要实。如果没有认真落实,那么我们会耽误掉几年宝贵的时间。“十二五”制定的策略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一定要认真地往前推进,今天的世界形势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结构不调整,中国就将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如果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大量投入战略新兴产业,奠定起步的基础,有可能比今天发展得更顺利。今天,我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与2008年相比很有限,但是即便如此,也要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因为这关系到中国整个工业化下一步发展方向的问题。按照其他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规律来讲,从出口结构看,我国还缺少一个重化工阶段。但是,目前石化和石化下游产业都是由外国垄断。所以,如果我国能大量的进口一些先进设备,或者为企业进口设备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减税,那将会产生新一轮设备更新的高潮,为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走在世界前列打下良好基础。一方面可以充实国家下一步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缓解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一举两得。
另外,我国要大力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各种方式的海外投资齐头并进。国家应放手让民营企业在海外拓展,为他们提供便利和宽松条件。为国有企业在海外兼并、融资提供适当的支持,但是要控制风险。按照国际上对跨国公司的定义,要求其40%的盈利来自于海外。国内企业真正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非常少。目前,国家需重点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营销网点的建设。一旦,有一天中国能产生一批真正的跨国公司,那时中国将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