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天上有九个太阳无遮无拦炙烤着大地,地球生灵涂炭。那时地球上万物通心,互为依存。为改变生存现状,地球上的生灵推举善于飞翔的白鹤王上天请求执掌地球生灵命运的天神帮忙,减少太阳照射。白鹤王在九重天上发现众神仙不理正事,在寻欢作乐。白鹤王一怒之下飞腿踢断水塔天柱。一时间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大雨越下越大,持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几乎弥漫了整个大地,眼看洪水就要毁灭一切,就在万物生灵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群蜜蜂冒死冲破雷电上天请求天神下凡救人。蜜蜂的诚心感动了执掌人类的天神,天神答应下界施救,可惜天神下界时只找到奄奄一息的两兄妹。兄妹俩按照天神的旨意成婚,人类才得以繁衍至今。兄妹成婚繁衍人类,天神为使人类多姿多彩,就把人类分为不同的民族,讲不同语言。布朗族就是其中的一支。布朗人心地淳厚,天神把报答蜜蜂救命之恩的大任交给了布朗人的先民。布朗人的先民不负重托,找来空心的巨木截断做成蜂桶,让它住在里面,和自己相依相伴。为使世世代代牢记蜜蜂的这一功勋,布朗人还创造了蜂桶鼓舞,在每年祭祀和年节时集体欢舞。
现今的蜂桶鼓直径一般25—30厘米,高70—80厘米,以攀枝花树或柳树挖空树心,两端蒙上牛皮制成,形似蜂桶。鼓棒直径3—4厘米,长40—50厘米,两端系有彩色布条。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群众性舞蹈,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体,独具情趣。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大南直布朗蜂桶鼓队多次被邀赴省城和省外演出,向人们展示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采。
今天的大南直人又有了继承者,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一个老人组建了布朗族少年蜂桶鼓队。执掌少年蜂桶鼓队的舵手是一位本地的退休老教师朱开富。朱老师年过花甲,但对蜂桶鼓情有独钟。在当地,他既是现代文明的辛勤传播者,又是蜂桶鼓文化执着传承人。他说他的心愿就是要让蜂桶鼓舞这门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要把蜂桶鼓舞这门双江布朗人嫡传的古老技艺与城市人分享,让蜂桶鼓旷世的空灵回音永远涤荡在布朗山……
傣族手工艺术的一朵奇葩——傣族刺绣
傣族聚居地区不仅保留着优美的天然生态,同时也保留着古老、奇特的民族习俗——傣族刺绣。傣族刺绣一般以白纱线为经,红、黑做纬织绣而成,图案由几种不同纹样连续构成。刺绣配色大胆,常将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并置,瑰丽瞩目,纹饰多为大象、孔雀、狮、马、花、树、缅寺、人纹及一些菱形等几何图案。材料多采用棉线或丝线,有时加入金线,更显灿烂。绣工精湛、色彩绚丽的傣族绣花鞋是傣家儿女经济创收的一个新亮点。
傣族制陶
双江傣族有一项独特技艺,即“手工制陶”。历史上沙河乡大土戈、小土戈村以此技艺驰名。现那洛、回堆等寨各有三四户傣族农户制陶。
制陶工艺大致可分和泥、制胎、烧燎三个环节。和泥:先取白色粘土在木槽中捣细,和以适量细沙再捣,直至能成团,不粘手。制胎:全用手工捏制,工具均以竹、木制成,有拍板、竹签等。陶制品有锅、甑、罐、瓶、炒茶锅、薄壁风炉等。泥胎用拍板拍打圆正、严实后,用竹签或木模戳压出花纹,为圈、为点、为线,图案简单,朴素。烧燎:泥胎阴干后,先以草灰铺地,将泥胎置放其上,大件套小件,一摞摞装好后,再横向放置,一层层堆好;再用稻草盖严,然后堆置上细干柴,点火烧燎,一气呵成,不能中断,以防水汽外逸,器物炸裂报废。两小时左右,停止烧火,让器物自然冷却,即出成品。一般是傍晚点火,次晨出产品。此种陶器,形体古朴,结实耐用。
这是濒临消失的一门民间手工技艺,其独特之处在于全用手工捏造,所制圆形器皿不用转轮,圆周精度却很高。由于此项技艺难度较大,传人全为心灵手巧的妇女,加之受到现代工艺品冲击,学习此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濒临消失。
拉祜族的茶礼
拉祜族同胞除有悠久的饮茶用茶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茶礼。双江拉祜族的茶礼不繁琐,属普遍方式,只要有邻居串门或亲戚朋友上门,先不问吃没吃过饭,而是问你会不会喝茶。如果客人说会喝茶,即便正在支锅煮饭,也要先把饭锅撤下来,先烧开水泡茶后,再慢慢边喝茶边煮饭。拉祜族同胞认为,茶叶最解疲劳,让客人先喝茶是礼貌待客。如果先问吃不吃饭,就把客人当成讨饭饿饭人。拉祜族敬茶方式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将茶泡好或煨煮好后,找来茶碗、茶杯洗净,倒一点先尝,留一小点茶水轻轻倒向火塘边,以示无毒可口,天地可鉴,然后根据客人多少,将茶水一一倒入碗、杯中,端给老人和客人,最后才自己饮用。
佤族鸡棕陀螺
鸡棕陀螺为双江佤族所独有,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起初为佤族祭祀用品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今天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竞技体育运动。鸡棕陀螺除具有其它陀螺所具备的功能外,其独具特色的造型以及高难度抛接表演是其它陀螺无法相比的。双江东等村的鸡棕陀螺表演队曾多次赴昆明、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参加全国性的民族体育盛会,并多次获奖。
其表演要领是:用一根用榄皮搓成的细绳缠紧陀螺的细部,右手小拇指套住绳索的另一端,而后用全部手指紧握陀螺,用力抛向前方,同时回掣细绳,使陀螺细部朝下飞速旋转。然后将细绳结一活扣,把旋转中的陀螺套起迅速抛向空中,再用活扣把落下的陀螺接住。接时可在胸前接,在背后接,弯腰拱背在胯下接等等,花样繁多。现在还有两种接陀螺的绝活——用嘴咬住活扣接和用手掌接住陀螺使其继续飞转,两种玩法都极具挑战性。
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依托多元民族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气候等资源优势,紧扣全市南部“佤山秘境”旅游环线建设,突出勐库大叶种茶、古茶资源及民族文化这一重点,融入民族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双江特色和独具魅力的节庆,推进“世界古茶谷景区”、“北回归民族生态园”、“大浪坝省级森林公园”三个精品景区(点)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打造民族风情、森林生态、茶源文化三条特色旅游线,建设连接临翔和沧源独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节点,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将游山玩水与品茶休闲结合,既提升了双江县山水的经济价值,又给人以独特的休闲享受。
全面提升和谐民族文化品牌。以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县为形象品牌,深入挖掘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原始古朴、异彩纷呈的文化内涵、艺术、歌舞、宗教、语言、服饰、饮食、娱乐、建筑等民族文化,加快推进以四个实施区域自治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积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集中展示多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和谐的良好形象,把双江建设成独具特色、极具参与性的多元民族文化体验园。加大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力度,把最自然、最原始、最朴素、最本质、最优秀的民族文化提炼成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
加快勐库大叶种茶文化产业建设。以勐库世界野生古茶树群落、冰岛古茶园、小户赛古茶林为形象品牌,着力提升拉祜族丁香茶艺、佤族古板茶艺、布朗族煳米茶艺、傣族竹筒茶艺文化包装,全方位融入种茶、制茶、售茶、饮茶、存茶等文化要素,打造茶文化旅游精品。在保护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原始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古茶科考研究和观光旅游开发,强化以勐库大叶种茶为主的无公害有机茶园建设及认证,把双江建设成世界野生古茶观摩考察园。积极筹备做好勐库古茶树群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前期工作,带动茶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
积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出民族风情、森林生态、茶源文化三条特色旅游线,建设联接临翔和沧源独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节点,努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旅游业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赢。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到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亿元。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镶嵌在云岭大地、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中国古茶文化之乡。她有着丰富的勐库千年古茶树群落及丰富的勐库千年古大叶茶种茶资源。来到双江县,随处可见“山山有茶树,处处有茶农”的盛况。这既是双江县茶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双江县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更是天然美妙的旅游休闲好去处。在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上,无限神秘、美丽的景观、多样的民俗、质朴的人民正张开双臂,沏满香茶,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宾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