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一场话语权的文化整合
发布时间 2010-08-02 浏览 24424 次
图书中体现尤为明显,图文并茂的旅游书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并进一步充实了游客出门的信心。中国旅游书的黄金年在SARS之后尤其明显,这一年,出现了诸如《藏地牛皮书》、《丽江的柔软时光》等等经典之作。这些书的特点有结合点,就是少数民族风情、古道,神秘的文化与独特的风景。这一年,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书达到50多种,《茶马古道》、《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界的热度。

我从2003年到现在,参与主编出版社的旅游图书有36种,每本都会对茶马古道大写特写。一方面是市场的热度,同时也有自己的情结。

而一些文化商人的努力,令茶马古道具有窗口示范意义。1997年,文化商人聂荣庆以“茶马古道”为名注册了近20个商标和商号。开始在北京经营“茶马古道”连锁餐馆,这更像是一种茶马古道体验馆,许多人是抱着好奇的眼光来认识马帮的器物以及普洱茶,十年后,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每项商标的转让费一度高达7位数。

2009年,一项名为“大茶马古道旅游规划”的项目正由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牵头,在云南各地展开调研,相信不久到达云南的游客就会包围在新茶马古道的气氛中。

三、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另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普洱茶的兴起,既是茶马古道产业化效应的体现,也再次让茶马古道成为关注的焦点。马消失,古道消失,只有茶依旧焕发出活力,而这也让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元素彻底商业化。具有几千年饮茶史的中国,从来没有像普洱茶这样,让人不得不使用“疯狂”的字眼。

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最近5年以来普洱茶的疯狂史,很大程度上,我是一个参与者与记录者。

2005年马帮进京,这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直奔北京城而去,横扫全国媒体;2006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成立,茶马古道临界碑在宁洱确立,这一年《普洱》杂志创刊(其中的两位创始人就是《大马帮》编剧何真与王洪波),老中青三代人开始了对普洱茶话语权的全面争夺;2007年“百年贡茶回归故里”,思茅改名普洱,政府与商业合力,让这条古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年,普洱茶成为CCTV年度经济关键词。2008年,普洱茶进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2009年,一切还在继续……

10多年的时间里,“茶马古道”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发展为一股大众流行的文化符号,再变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品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化,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到了云南,没有哪里不是茶马古道,随便找个人,都可以吹祖上的马帮故事,都可以谈出普洱茶骇人的身世。这大约就是福柯意义上话语的力量。

2004年,我写了《天下普洱》一书,旨在探讨一种普洱茶式的生活。这书因为普洱茶的大热,2年之内卖出了5万册,如果连同其他普洱茶书籍,从04年到07年之间,出版与普洱茶相关书籍、报刊、报纸专门版面高达60多种。普洱茶进入了新一轮的话语权争夺。我在2006年参与《普洱》杂志的创刊与编辑工作,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先生亲自挂帅,主动担当起《普洱》杂志的总策划,在我的经验里,一位市级领导如此关注一本杂志,非常罕见。

我们把普洱茶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即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与人文普洱,要做的工作也是在发展中扮演观察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力图为产业和大众输出观念与价值。从创刊到现在,杂志每期发行3万份,这个数字,对于一本茶杂志来说,已经接近天文数字。读者对普洱茶的关注超乎我们所有杂志人的期望。

稍微分析不难发现,普洱茶的话语权一直旁落在外,以台湾为代表的普洱茶文化一度成席卷之势(专著与杂志),他们将文化与产品捆绑,布道者与商人双管齐下,以短时间内赚眼球与赚钱为理念,造就一个虚假的高峰后便撤人撤资。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台湾人没有鼓吹普洱茶之前,即便是云南这样的主产区域,许多人不要说喝,见都没有见过普洱茶。是台湾方面开创了普洱茶的品饮体系,现在这样的理念还吸引着不少人。

普洱茶热潮在2007年开始退潮,茶界也开始反思。一些学者开始了重新定义普洱茶的行动,围绕着生熟之争、概念之争、产地之争,上升到了普洱茶地理(稀缺资源),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化(跨地域合作)等等开放性的讨论之中。

这样一来,普洱茶在2009年出现了三个两极分化。

在以往传统手工与机械化同步进行,比如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益普洱茶。现在这种彻底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企业开动机械化的流水生产,特色企业则在较少的资金和较少的人力下持续传统手工工艺。

在另一个两级分化中,就是产品的具体形态。手工茶的坚守者自然是砖饼沱的捍卫者,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其他普洱改革者的步伐。如果说便捷式的包装只是换个样子,里面还保留了传统茶形态的话(比如迷你小沱,小方砖,即便是这样,像永年的PK砖还是有了一定革新,开始科技专利的申请与保护),那么诸如龙润头道水、滇红看看茶之类的,就完全看不到茶的样子了。科技力量的注入与广泛运作,茶叶形态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普洱茶的两级分化还出现在生熟之分上,这是普洱茶界生熟之争后的具体体现。接受较近传统,认为普洱茶生茶发挥不了普洱茶独特功效的人,选择了以熟茶为主的生产路线。

生茶的生产者大部分走传统广州销区路线,尽管收藏普洱茶的市场热情受到过严厉打击,但仍然有收藏者愿意为爱好买单。普洱茶的生命时间与存活时间依旧是它的核心价值,需要界定的也仅仅是,这样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普洱茶的三个两级分化,正好体现了普洱茶多年来的话语努力,新的观念让这个产业再次成为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