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虫害的防治
发布时间 2010-07-20 浏览 39250 次
sp.)、斜纹夜蛾盾脸姬蜂[Metopius(M.) rufus browni]、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红彩真猎蝽(Harpactor fuscipes.)、烟盲蝽(Cyrtopeltis tenuis.)、灰色等腿寄蝇(Isomera cinerascens)和蜘蛛、病毒、鸟类等。据1994年4月在南宁市观察,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第一代幼虫的寄生率达40%,室内饲养发现,天敌的捕食及自然死亡等自然控制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增长有重要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用黑光灯和杨树枝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2)人工捕杀:根据成虫趋向植株中部叶片背面产卵及低龄幼虫群集取食为害的特点,在产卵盛期和幼虫扩散为害之前,及时摘除卵块,捕杀成虫。

(3)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盛发期用10%除尽悬浮剂15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5.7%百树得乳油4000倍液、4.5%高效顺式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80%敌敌畏1000倍液、35%赛丹乳油1000倍液、2.5%敌杀死3000~4000倍液等农药喷杀。

四、柑 桔 灰 象(Sympiczomias citri Chao)

柑桔灰象属鞘翅目、象虫科。每年3~5月份危害茉莉花,以成虫咬食嫩芽、新梢和嫩叶,也取食老叶。嫩、老叶被食成缺刻状,严重的全被吃光,大大影响4月底5月初首批花量。据初步调查,在横县沿河沙质壤土茉莉花田每亩有虫量多的在2万头以上。柑桔灰象已知能为害:柑桔、茶、茉莉、桃、龙眼、荔枝等。

1、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9.5~12.5毫米,腹宽3.7~5.5毫米,雄成虫体长8~10.5毫米,腹宽3~4毫米。体密被淡褐色和灰白色鳞片。喙短,漆黑色,背面中央有1条纵凹沟。前胸背面密生不规则瘤状突,中央纵贯宽大的漆黑色斑纹。每鞘翅上各有10条由刻点组成的纵纹,鞘翅中部横列1条灰白色斑纹,该纹有时模糊。雌成虫两鞘翅末端较尖,合成近“V”字形,雄成虫两鞘翅末端钝圆,合成近“U”字形。无后翅。卵长筒形而略扁,长1.1~1.4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为紫灰色。幼虫末龄体长11~13毫米,乳白色或淡黄色。蛹淡黄色,体长7.5~12毫米。

2、生活习性

该虫1年发生1代,少数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陆续出土。4月中旬开始产卵。幼虫于4月下旬至7月中旬孵化,9月底至10月底陆续化蛹,10月底羽化,当年以成虫在蛹室内越冬。7月下旬后孵出的幼虫,当年以3~4龄幼虫越冬,次年春继续活动,同年经化蛹、羽化后以成虫越冬,第3年成虫出土活动。成虫出土后沿树干爬上树梢,咬食嫩芽、嫩叶,无嫩芽嫩叶则取食老叶。成虫行动迟缓,假死性强,喜躲藏于卷叶内和枝干交错处等隐蔽场所。耐饥力强,可达6~27天。卵产于重叠的两片叶之间。成虫寿命长,活动期雄虫平均183天,雌虫130天。卵孵化后幼虫即落地入土,入土深度10~50厘米,幼虫取食植物幼根及腐殖质。幼虫老熟后作土室化蛹。

3、防治方法

3.1 人工捕杀 该虫无后翅,不会飞,而且行动迟缓,假死性强,可采取人工捕捉后杀灭。

3.2 化学防治 宜在成虫盛发期喷药。可选用如下药剂:30%害虫净1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1000~2000倍、或2.5%功夫1000~2000倍液,可适当加些敌敌畏喷雾。剧毒农药甲胺磷、1605等由于毒性大,残留期长,不宜使用。

五、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i David et Subramaniam

高氏瘤粉虱过去报道主要为害柑桔。该虫现在广西为害茉莉花十分严重;在横县茉莉花上已普遍发生,局部地块虫口密度较高,并已表现出明显的受害症状。在横县附城镇曹村一块受害较重的花地里选14张有虫较多的叶片检查,发现平均每叶有活若虫65.3头,另有空蛹壳58.6头,即每叶平均有活若虫及蛹壳共123.9头。虫量最大的一张叶片有活若虫152头,蛹壳137头,两者相加共289头。如此高的虫量取食为害使叶片明显褪绿变黄,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由于高氏瘤粉虱是以刺吸式口器吸食为害,并不造成叶片形态上的缺损,加上虫体微小、群集叶背为害,所以该虫的重要性尚未普遍引起花农们的重视。高氏瘤粉虱属于同翅目粉虱科,1971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国内已知分布于江西、福建、广西。福建省报道该虫主要为害柑桔、茉莉,已知寄主植物还有九里香、杨桃、桅子花等。高氏瘤粉虱在茉莉花上以若虫和成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为害,造成叶片裉绿变黄,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导致枝梢枯萎。同时分泌蜜露,易诱发煤烟病。

形态特征 卵 卵呈香蕉形,长0.14~0.15毫米、宽0.06~0.08毫米。卵基部有卵柄插入植物叶片组织内,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呈橙红色。

若虫 共3龄,虫体呈扁平椭圆形,淡黄绿色。头部眼点明显,桔红色。腹末背面具瓶形孔及半圆形舌状器。1龄若虫3对胸足较发达,体周围有12对刚毛;2龄若虫胸足退化,体周围刚毛10对;3龄若虫体周围刚毛只有3对。

蛹(拟蛹) 体扁平椭圆形,黄绿色,体长0.58~0.62毫米、宽0.27~0.32毫米。背面可见2根刺毛、红色肾形复眼及白色翅芽。有的腹背前端中央处有一对黑斑。

成虫 雌虫体长0.96~1.07毫米、宽0.24毫米,雄虫体长0.86~0.89毫米、宽0.20毫米。虫体白色,翅2对,其上覆有白色蜡粉,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折叠。足跗节2节,具爪1对。

生活习性 高氏瘤粉虱在广西未见研究报道,在福建省福州地区年可发生8~10代,世代重叠明显,以卵和若虫过冬,但无明显越冬现象。在28℃条件下,各虫态历期分别为,卵期11~13天,若虫期11~15天,蛹期7~9天,成虫寿命5~15天。

成虫喜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取食、产卵,受惊忧时常短距离飞翔。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喜湿,高温条件下活跃。行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散产于叶背,初孵若虫可在叶背四处爬行,二龄后便固定不动。常有数十头甚至百头若虫群集在一张叶上为害。该虫发生高峰期为4~6月和9~10月。

防治方法

根据该虫的特点及我们在防治其它害虫时兼治粉虱的结果提出两点防治建议,供参考。

保护天敌 该虫的捕食性天敌有草岭、瓢虫、捕食螨、蜘蛛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蚜小蜂。各类天敌对害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而在茉莉花田喷药治虫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高毒化学农药。

药剂防治 在低龄若虫盛发期选用吡虫啉、扑虱灵等对同翅目害虫高效的药剂喷杀。花农用于防治双纹须歧角螟的虫螨光和花蛆净对高氏瘤粉虱的成虫有很好的杀伤力,且对天敌较安全。

六、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花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该虫在花内危害花冠、花蕊,以在子房周围为最多,损害繁殖器官。花冠受害后出现横条或点状斑纹,最严重的可使花冠变形、萎蔫以致干枯,对观赏价值有很大影响。叶部受害后,在嫩茎新叶上常出现银灰色的条斑,或叶基部均呈银灰色,以致引起落叶,影响长势。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3~1.5毫米。雌虫淡褐色至褐色,雄虫黄白色。触角8节,头部比前胸略短。各单眼内缘有橙红色月晕,单眼间鬃长,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上。前胸背板前缘角具有长鬃1根,后缘角具有长鬃2根。前翅有上脉鬃连续20~21根,下脉鬃14~16根,皆均匀排列,间插缨7~8根。

卵 肾形,一端较方,且有卵帽,长约0.3毫米。

若虫 二龄若虫体长1.0毫米左右,黄色。复眼红色,触角8节,折向头部,胸部背面、单眼内缘亦有黄色晕圈。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1~14代,世代重叠。以成虫越冬。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在稍有香味、花冠较大的花蕊内,成虫、若虫可有几十头到上百头。卵多产在花瓣、花丝和嫩叶内,产卵处稍膨大或略隆起,可对光检查。每头雌虫产卵达77~248粒,产卵期长达20~50天。

防治方法

采用药剂防治。喷施2.5%鱼藤精乳油500~800倍液,或3%除虫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蚜虱净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

七、棉 红 蜘 蛛【Tetx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vl)】

棉红蜘蛛又叫二点叶螨、棉叶螨。属真螨目、叶螨科,是重要害螨。棉红蜘蛛食性杂、繁殖力强,传播快,能为害几十种植物,包括玉米、瓜类、豆类、蔬菜、树木和杂草。茉莉花是其较常见为害的植物之一。此虫以成螨、幼螨和若螨在茉莉花叶背或花蕾上刺吸寄主汁液,使被害叶片出现失绿现象,叶片颜色明显变白,严重的变黄,甚至出现锈状斑。花蕾受害则变小皱缩,或闭花,大大影响花的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成螨 雌体长0.42~0.52毫米,梨圆形,雄体长0.26~0.36毫米。体色多样,一般呈红褐色。体背两侧各有黑的长斑一块,从头胸部末端起直达腹末,有时会隔成前大后小的两块。背毛24根、细长,足4对。

卵 圆球形,直径约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后变黄色,孵化前可见红色眼点。

幼螨 由卵孵出至第一次蜕皮,这时叫幼螨,有足3对,虫体略透明。

若螨 幼螨蜕皮后叫若螨,有足4对。若螨又分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雄虫只有前期若螨。即雄虫比雌虫少蜕皮一次。

生活习性 此虫一年在南方可以发生二十代以上,以成、若螨在寄主枝干表层缝隙间、土缝、田间杂草根部越冬。在广西南宁,几乎无越冬现象,因气温底于7℃以下的日子极少,而雌成虫在平均气温7℃以上时即开始产卵。所以在广西南部地区,早春二月成螨活动已很活跃。雌螨可经交配后繁殖后代,也可不经交配而孤雌生殖。一头雌螨一生可产卵120粒,最多可达700多粒,产卵周期约2周。每代发育周期因温度而异,28℃时完成一代仅需7~8天,20℃以下时,完成一代需17天以上。

棉红蜘蛛可随水流转移,靠风力传播,也可短距离爬行扩散。一般来说,气候干燥,高温有利其繁殖为害。其发生最适温度为29~31℃,相对湿度为35%~55%,如果空气湿度超过70%,其繁殖就会受到抑制。棉红蜘蛛天敌很多,如草蛉,肉食螨、肉食蓟马、瓢虫等,他们都对棉红蜘蛛起着很好的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1)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结合整枝,摘除病叶,清除落叶,烧毁或进行处理,可消灭越冬虫源、减轻发生危害。(2)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虫能力。保持湿度,恶化棉红蜘蛛生存环境。

2、药剂防治 可选用24.5%多虫螨丁或1.8%虫螨克2000倍稀释液,或50%三环锡可湿性粉1500倍稀释液,或75%克螨特乳油1000倍稀释液,或35%赛丹乳油3000倍稀释液,或50%阿波罗4000倍稀释液喷雾,7天后再喷一次。

八、蜗 牛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不是昆虫。分类上属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俗称水牛、天螺、硬壳虫。农田中常见的有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c)和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Benson),以同型巴蜗牛为主。蜗牛食性很杂,除茉莉花外,蔬菜、豆类、麻类、烟草、茶叶、棉花、绿肥、香蕉、果树、杂草等都为害。在茉莉花上,从初抽出的芽尖,到长出的枝条、嫩叶、老叶、甚至枝秆无不受害,常常群集取食,将幼芽吃光或将枝条皮层咬断导致整枝枯萎,或将叶片咬成缺刻、穿孔、破烂不堪,严重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蜗牛一生要经历成贝—→卵—→幼贝三个体态。[成贝]即成熟了的蜗牛,同型巴蜗牛的成贝体中等大小,外壳似扁球形,壳质厚并且坚实,壳高约12毫米,宽16毫米,有5~6个螺层,壳顶端钝,缝合线深,壳表大体为淡褐色,布满细密的生长线,在体表螺层周缘常有1条深褐色色带,壳口呈马蹄形,口缘锋利。[卵]圆球形,灰白色,约1毫米大。[幼贝]形状似成贝,初孵时细小,体淡灰色,半透明,隐约可见乳白色肉质,壳质薄而脆,随贝体不断增大,螺层增加,颜色加深,壳质变硬。

发生规律 同型巴蜗牛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和幼贝在作物根部的松土内或地面的枯枝落叶下,或乱石堆、土块下过冬,越冬时常分泌一层白膜封住壳口。次年3月间,当气温转暖,越冬的成贝和幼贝开始活动,纷纷爬往作物茎秆上群集,咬食新芽。蜗牛每年有2个交尾产卵盛期,第一次在4月,第二次在9月。雌成贝经交配后数天开始产卵,将卵产于植株旁表土层1~2公分深处或地上的枯叶下,卵粒粘集成堆,每堆有卵十多粒至数十粒,每雌最多可产卵200多粒。卵粒需在荫蔽处才能存活,若露在阳光下爆晒和干燥,便会爆裂。孵化后4个月内的幼贝食量很少,6个月后食量大增,约经8个月发育成熟,变为成贝。

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晴天阳光下,多藏于阴蔽处,早晚和阴天出来活动。一年之中为害有2个高峰,4~5月,越冬的幼贝逐渐成熟,田间成贝数量增多,此时雨水多、湿度大,很适宜其生长,为害严重。6~8月温度升高,干旱雨少,不利其活动,大多潜伏在作物根部或土块下不食不动,并分泌白色薄膜封闭壳口,以度炎夏。9~10月气温下降,适逢秋雨时便又恢复取食活动,并进行交尾产卵,至11月后逐渐转入越冬场所,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农业和人工防治:(1)经常清洁田园,将作物地面的枯枝落叶清扫烧毁,特别是冬前修剪的枝叶,是提供蜗牛越冬的场所之一,不能留在园内过冬。(2)4、5月间和9、10月间,是蜗牛产卵季节,结合中耕除草,将作物根部的表土翻耕爆晒,杀灭卵粒。(3)在蜗牛活动盛期,早晚或阴天趁其大量外露取食,采取人工捕捉。

农药防治:可选用30%除蜗特,每亩用100~500克,用饵料(玉米粉、麸皮、花生饼等)2~3公斤,加水搅成小颗粒状态施药,可进行条施或穴施,防治效果很好。也可用蜗克星每亩300~500克、6%密达每亩350克、10%蜗牛敌每亩1000克,拌干细土或细沙于傍晚均匀撒施在蜗牛活动的作物和地面上,或用温水溶解后泼施或用射水筒射施。用70%百螺杀可湿性粉1000倍稀释液喷杀。如施药后下雨应补施一次。或用石灰粉撒施,每亩3~5公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