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淦庭 (1889年-1968年) 又名干庭,字缶头,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出生于世代书香门弟,排行老三,长兄淦坤,精于刻纸,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专工花鸟人物。家境贫寒,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芦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与陶器厂。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理画稿。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芦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得体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陈光明 字匡庐,小名润宝。清咸丰九年(1859)-民国19(1930)制陶艺人。仿制古陶,工艺精细,朴雅浑厚。
葛宝林 清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19年(1930),贴花名手。
诸葛伯勋 清光绪-民国年间,制作陈设陶瓷高手,又是盂系列产品开拓人。
陈少亭 清光绪-1953年,为紫砂雕刻名手,晚年弃艺从医,定居溧阳县载埠镇。后回宜兴,病故于潜洛村。
范锦甫 民国时期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壶,善作花货。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范锦甫巧色佛手壶”一具,制作精美,形象逼真,生动传神。高9.2、宽18公分。
顾德根 在一些民国期间制作出品的紫砂茗壶印款中,经常会看到「艺古斋.德根」或「德根自造陶器」等印章款式。这些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有好有坏,亦有光货或花货之分。那麽「艺古斋.德根」、「德根自造陶器」的德根究竟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这位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是宜兴潜洛人氏顾德根。顾德根(1895-1960),男,世居宜兴川埠潜洛,自幼习艺,艺成後以制壶为业。民国初期,顾德根以制紫砂花货为主,《竹节》、《竹鼓》、《竹段》为常制作品。其所制《树瘿》套壶以树瘿为壶身,斑斑驳驳,流钮把及口沿处以竹节装饰,颇具特点。其壶壶底用款为窑户老板「艺古斋」印,其盖印用款为小章阳文篆书「德根」。这段时期,仿古类作品较多,口沿装饰以竹为饰,以竹为型,是顾德根的制壶特点之一。进入二十年代,成年的顾德根以制《牛盖洋桶》《六方》等造型为主。《洋桶》以传统造型,《六方》上大下小,边角为钝角,稍深,带圆。二十年代後期以仿「贡壶」朱泥小品造型为主,结合自己紫砂花货塑器的特点,有时在朱泥壶上用蛙、虫为壶钮,较有特点。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贡局」、「贡壶系列」、「乾隆朝」、「雍正年」或以自己的印款「德根自造陶器」镌钤。三十年代之後,顾德根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材质的配置上,并成为「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和「上海铁画轩陶器店」的主要供货人。一般是自己和家人一起选配紫砂泥,忙时亦雇用临时工人,用三尺方圆的石磨,把大黄牛蒙上眼睛,围着石磨转。配置出来的泥料专门用运泥的黄泥船,经张泽、东氿送「宜兴吴德盛」或送「上海铁画轩」。泥量小的时候,就托人用轮船捎带去上海。1937年抗战爆发後,至四十年代初,窑场一度败落。紫砂泥人纷纷另择生计。顾德根於1942年年底起转行,作屠宰猪肉行当,俗称「屠墩老板」,直到五十年代。1955年後,顾德根再操紫砂旧业,为「汤渡」、「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做订货坯。1960年遇上天灾人祸,时过花甲之年的顾德根饿死在宜兴川埠潜洛老家,终年65岁。
高海庚 (1939年~1985年12月12日)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品,跟随顾景舟学艺初露才华。1958年开始带领艺徒。1960年被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陶瓷设计一年,对其一生的陶艺创作产生重要的作用。1972年调到陶瓷公司生产技术工作,组织考察参加研制新品开发、聘请专家、教授讲学等,筹辨在许多地方举辨宜兴陶瓷展览,使诸多精品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1979回到宜兴紫砂厂,从事设计并负责生厂生产技术工作。创作<<集玉壶>>,<<扁作提梁壶>>,<<北瓜提梁壶>>,<<双龙提梁壶>>,<<水浪壶>>等表论文<<艺壶的继承与创新>>。1982年赴日本爱知系等地作陶瓷技术考察。回国后开始在前途充满信心,吸引海内外收藏家和经营者,逐渐将紫砂推进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远非常重视紫砂技术队伍的梯队建设,开展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培训,著意培养技术中坚,使一大批技术骨干得到晋升。开设特艺斑,由顾景舟任技术总辅导,学习自制古壶名作,亲自上课传统造型分析,探讨展示创作新品进行主评解,同时广泛开展紫砂陶艺界和书画文学艺术界,其他工艺美术行业名家的交流活动,聘请院专家教授与紫砂陶人合作,共同切磋,使紫砂技艺达到新境地。1982年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宜兴紫砂陶报展览”得到充分示。其一生酷爱陶艺热爱于美术设计,游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在繁忙的企业管理工作之作,设计了<<卧虎壶>>,<<追月壶>>均获成功。1985年去江西景德镇陶瓷院讲课与杨水善、张守智、韩美林、邓白、庄稼等著名专家一起开课,计讲授紫砂陶器皿造型受到极大的欢迎。1985年12月,为维修隧道窑日夜忙碌,天气冷大雪,身患重感冒仍到厂值班召开技术人员会议,因过度劳累,心肌炎复发,12月不幸逝世。全国各地陶艺界的唁电如雪片,送葬那天二百多人的队伍连绵不绝。
施金庭 (金庭),清末民初间紫砂艺人,以制“寿星壶”闻名于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