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茶人:邰大传
发布时间 2010-06-30 浏览 23583 次
在上海筹办兴华茶叶公司,便于是年冬到沪进入该公司任技术员,曾赴所属浙江遂安光华茶厂协助搞茶叶和技术工作。一年以后,公司因业务不振,裁员遣散,邰大传又去上海青浦县省立泰兴师范学校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4月苏北行署招聘农业技术人员,邰大传应聘到苏北行署农、水处农林局工作,协助筹建苏北农业试验场。1952年冬,邰大传参加筹办茶叶指导所工作。1974年后,邰大传在高淳县青山茶场工作。他从事茶叶生产科技工作,近40年,初为技术员,1963年晋升为农技师,1983年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1990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邰大传于1983年起任省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省科协第二至第五届委员,中国茶叶学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常务理事,省茶叶学会第一至第二届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长、第五、第六届名誉理事长,1987~1992年任江苏省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江苏茶叶生产科技的开拓者

1949年前,江苏全省茶园面积小,树龄老,产量低,品质次,基础薄弱。1952年成立茶叶指导所,积极垦复荒芜茶园,重点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宜(兴)溧(阳)山区丘陵的国营劳改农场发展条栽密植新茶园,筹建宜兴茶叶实验场与全省试验示范基点,学习和推广原苏联先进经验。邰大传于1956年6月参加了农业部在杭州举办的苏联茶叶专家学术报告研讨班,系统学习有关茶树栽培、品种选育、生理生化和茶叶加工等新的理论知识和经验。1957年,他参加了由省农、林、水三厅领导带队的镇宁丘陵山区调查。他负责制订的有关发展茶叶生产的规划意见,经领导批准后,积极组织实施。经过两年筹划,先后新建国营茶场2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茶叶生产的发展。到1962年,全省茶园面积较建国前扩大了4倍多,产量也增长1.6倍。

1964~1965年,为适应外销出口发展红碎茶需要,经农业、外贸、公安、农机四部商定在宜兴芙蓉茶场开展试制。经过一年探索,试制取得了初步成果。1965年春,邰大传及时组织8个有条件的国营茶场各抽调技术骨干一至二名,参加芙蓉茶场继续扩大试验和试产,以进一步完善加工工艺流程,规范制茶机具设备配置,边试制边生产边推广。由于在发展红碎茶中取得的成绩,同年冬天,邰大传出席了江苏省委召开的全省农业先进代表会,受到表彰。到20世纪70年代,江苏省红碎茶年产量达2660多吨,累计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开拓了苏红出口的新路。

为了扭转红碎茶生产长期亏损局面,提高经济效益,1965年邰大传在领导的支持下,负责向省政府起草报告,陈述缘由,分析利弊,请求批准茶场生产内销茶同样实行初精制产地联合加工,成品茶出厂交售。几经洽商获得批准后,全省国营茶场和有条件的乡村茶场开始实行,使茶场很快摆脱了连年亏损的困境,增加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这在全国是个创举,得到省、区领导的赞赏。

“文化大革命”后期,邰大传下放农村,分配到茶区句容县俞家山。这是一个贫困的偏僻山区,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但他还经常对家人说:“艰苦条件可以磨练人,对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也是很好的锻炼和考验”。他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主动协助村里搞好十多亩老茶园,向社员讲授科技知识,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使茶叶产量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4年底,下放干部陆续安排工作,邰大传分配到高淳县青山茶场,发现场内有近千亩的成片荒山丘陵未被利用,经了解是由于地形复杂,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质差,曾几次栽种油桐、桑树、杉木等林木均告失败所致。邰大传在实地勘察测量,绘制蓝图,取土化验分析,摸清情况后,提出修筑梯田,合理划分茶园区块和敷设排水沟渠,增肥改土,选用良种,分期发展高标准条栽密植新茶园的建议。当时全场上下都认为难以成功,多次开会讨论研究。他在会上反复分析条件、说明对策,并严肃表态说:“如果按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操作规程一丝不苟严格执行而失败,愿受任何处罚”。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商定先在五工区试点,首批发展近13公顷,而且当年达到全苗壮苗,一年生植株高度在30厘米左右,长势喜人。此后两年,又继续发展共达53公顷。成园投产后,公顷产干茶2250多千克,经济效益显著。

1978年落实下放干部政策,邰大传回农业厅负责全省茶叶生产科技工作。1979年根据江苏实际,邰大传负责制订全省茶树良种工作方案,多次讨论落实全省地方品种资源调查计划和细则,组织小组,先后在宜兴、吴县、金坛等地开展调查,并积极筹建五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各产茶市县也先后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点。组织和指导推广了塑膜低棚,密闭覆盖,深秋扦插和带土起苗,深沟移栽技术。全省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扦插茶苗共2000多万株,为各地发展无性系良种苗圃提供了条件。

鉴于江苏省有2600多公顷低产茶园,是制约全省茶叶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邰大传于1981年制订全省低产茶园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根据不同类型茶园和造成低产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换种改植,增肥改土,以及改土、改树、改园的三改综合措施,明确任务和分期实施目的,组建改造低产茶园协作组,并与省农业厅签订协议书。由于措施有力,全省两年完成低产茶园改造1330多公顷,使茶园面貌明显改观,产量比改造前提高1~2倍以上。

江苏茶叶生产,到1990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3万多公顷,茶叶总产增长到2.8万多吨,分别为建国时的15倍和56倍,茶叶年产1.7亿元。这与邰大传的认真,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全省茶叶区划的编制者

1981年根据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的统一布置要求,成立了江苏省茶叶区划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农林厅分管,副厅长挂帅,邰大传负责具体工作,拟订工作方案。邰大传在接受任务后,从江苏地少人多,可以利用植茶的山区土地资源少,且茶区比较集中,又临近大中城市,交通方便,工业和农副业都较发达,门路多,产值高,效益大,竞争激烈这一客观条件出发,提出今后茶叶发展方向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茶叶品质,提高亩产值和经济效益为主攻方向,走集约经营的道路。同时,按照茶区划分的依据原则,全省分为镇宁扬山区丘陵茶区、太湖低山丘陵茶区和云台山茶区三个一级茶区,镇宁扬山茶区又分为宜溧、茅山、镇宁和仪六盱四个二级茶区。并分别对茶区的发展方向途径和茶树品种布局、茶类结构调整、商品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以及应注意的制约因素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全省和各市县制订茶叶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为科学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事实证明,上述茶叶区划和生产建议在以后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邰大传在编制全省茶叶区划的同时,还参与了省农业区划办组织编写的《江苏综合农业区划》,该项成果获得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

名优茶研制开发的倡导者

江苏历史上以盛产名优茶称著,但多数年久失传,仅有碧螺春留传至今。1958年,为纪念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革命先烈,在省委的重视和关怀下,集中省内科技骨干,组成雨花茶创制委员会。邰大传参加了创制全过程。雨花茶于1959年获得成功,以其外形犹似松针,紧直圆绿,别具一格,象征万古长青之意。经有关部门评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连云港市云台山云雾茶也是江苏古老名茶,但清代以后,茶园荒芜,生产中断,于20世纪70年代才恢复。

“文化大革命”后,碧螺春、雨花茶品质有所下降,市场反映强烈。云雾茶也存在外形风格不一,品质不稳的情况。邰大传积极倡仪并商定由江苏省茶叶学会组织开展三大名茶品质风格研究活动。1980年春,组成研究小组,先后深入各名茶主产区,结合生产,对采摘标准、芽叶组成和鲜叶、干茶内含有效物质进行测定分析;对加工工艺流程反复试验比较,并对在贮运和购销调拨环节中影响品质的因子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座谈和搜集核查有关资料,取得了1400多个数据和大量资料。后经研究总结,统一了名茶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流程,提出流通环节中提高品质的改进意见,及时写出报告,分发各地区各部门参考。据产地和收购部门反映,不仅各名茶中高档茶比重显著增长,且品质风格大有提高,也较统一。这为此后名茶的研制开发起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市场对名优茶日益增长的需求,加速调整茶类结构,积极研制开发名优茶,1983年起邰大传先后组织和指导茅山青峰、二泉银毫、山河摘翠和机制雨花茶等多种名优茶的研制,主持新产品鉴定,开展全省名优茶评比和创省优活动。1985年6月,农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在南京召开首次全国名茶展评会,江苏按规定报送5个样品参加评定,结果全部人选,2个样品获全国名茶,3个样品为部级优质茶。1989年,农业部在西安又召开第二次评比会,江苏报送的5个选评样和2个复评样,均被评定为全国名茶。到20世纪的90年代,全省名优茶产量从80年初的不足50吨增长到500余吨,10年增长了10倍;占全省茶叶总产的比重也从不到1%提高到5%;名优茶样品从10个增加到30个,先后有30个荣获全国名茶和部、省优质茶称号。名优茶产值占到全省茶叶总产值的3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江苏省茶叶学会的组建者

1978年,各级学会恢复活动。邰大传抓住这一时机,及时主动地向省科协、中国茶叶学会和省农林厅提出建立省茶叶学会的建议,得到各方领导的支持。之后,由他负责向省级有关部门联系派员联合组成学会筹备小组,积极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经省科协审查批准,于是年12月26日在主产区宜兴召开江苏省茶叶学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由省农林厅分管副厅长为理事长,商定江苏省农林厅为省学会挂靠单位。这是全省首批新建的为数不多的省学会之一。

江苏省茶叶学会成立以来,在邰大传的具体组织下,多次举办了有关提高茶叶品质,发展茶树良种、茶叶区划和发展战略等专题学术讨论会。特别是1984年2月针对当时出现的国内茶叶市场疲软,产品滞销压库,生产者情绪低落的新情况,及时召开了“开创江苏省茶叶产销新局面”的学术讨论会。会后由邰大传集中整理,写出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的《开创茶叶产销新局面建议书》,得到领导的重视,责成农林、供销主管部门联合召开全省茶叶产销工作会议,讨论研究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这些涉及面较大,情况较复杂,技术性、学术性较强,工作量较大的专业活动,都采取由学会承办或与主管部门联办的方式,如组织省内省外的调查,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委托承办科研成果鉴定和新产品鉴定等等。特别是学会同省农林厅联合举办的历年名优茶评比活动,由于集中了各部门的审评力量组织评委会,实事求是秉公审评,其审评结果公正,反映良好。在对外交流方面,学会多次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接待来自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专家、学者和民间团体来江苏参观访问和讲学。1991年,学会与省对外冬粤三作,应日本爱知县日中友协的邀请,组成以学会理事长邰大传为团丧的江苏省茶叶学会访日考察团,考察了爱知县的茶园建设和栽培管理、加工技术,静冈茶业试验场的茶叶科研成就以及茶叶市场情况等,及时写出考察报告,起到了交流促进作用。

1992年,在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换届改选前,邰大传因年高体弱,主动提出辞去学会领导职务。为了表彰他对学会工作晶贡献,学习他的高尚品德,激励后辈,以利学会的发展,按照学会章程,授予他“名誉理事长称号”。至今,凡学会有重大事情和重要会议活动,仍请邰大传共同研究,出席指导。

简 历

1924年10月9日 出生于江苏省宝应县城

1929—1935年 江苏宝应县敦睦小学学习

1935—1938年 江苏宝应县画川中学学习

1938—1941年 江苏宝应县钟南中学学习

1941—1942年 福建崇安赤石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茶科学习

1942—1944年 福建永安福建农学院茶业专业毕业

1944—1945年 福建闽候职业中学任教

1945—1947年 上海兴华茶叶公司任技术员

1948—1949年 上海青浦江苏省立泰兴师范学校任教员

1950—1952年 苏北行署农水处农林局任技术员

1952—1969年 江苏省农林厅、林业厅任技术员、农技师

1969—1974年 下放句容农村劳动

1974—1978年 高淳县青山茶场任技师

1978—1990年 任江苏省农林厅农技师、高级农艺师、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1990年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邰大传.茶树栽培.南京:江苏省人民出版社,1955

2邰大传.农业辞典(茶叶条目).南京:江苏省科技出版社,1979:786~810

3邰大传.创制红碎茶初步体会.茶叶科学,1965(4):22~25

4邰大传.三大名茶品质风格研究.江苏茶叶,1980:70~80

5邰大传,俞庸器,朱锡坤.江苏省茶叶区划报告.江苏茶叶,1981:1~22

6邰大传.镇江低山丘陵区茶叶考察报告.江苏茶叶,1982:1~7

7邰大传.上海经济区江苏片茶叶生产考察报告.江苏茶叶,1984:1~4

8邰大传,陈武生.挖内涵潜力,行良性循环——江苏茶叶发展之路.江苏茶叶,1992:1~4

9邰大传.江苏省茶叶生产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江苏茶叶。1990: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